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位置:首页 >推荐
牢记殷切嘱托 决战脱贫攻坚——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吴忠样本”

图为同心县石狮开发区惠安村(摄于9月15日)。近年来,同心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全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帮助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

盐池县融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加工黄花菜(摄于9月10日)。近年来,盐池县以产业园区和合作社为支撑,探索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脱贫攻坚工作,今年6月初到宁夏视察,首站就到红寺堡区弘德村了解脱贫攻坚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这既是政治使命、政治任务,也是政治要求,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我市将一鼓作气、决战决胜,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确保脱贫攻坚战获得全胜。 

   时间似一支如椽巨笔,记录沧海桑田,书写岁月豪迈;

  梦想是一艘扬帆巨轮,见证山河奇迹,承载无数远航。

  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后首次国内视察就来到宁夏,第一站便走进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深入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等情况。

  “有党和政府持续努力,有各族群众不懈奋斗,今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好更幸福。”“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这些温暖而坚定的话语,饱含着总书记对困难群众深深的牵挂,融进了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思考,更有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行动的先导,指路的明灯,更为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明确了目标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嘱托、忠诚担当、砥砺前行。市委、政府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特别是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纲和魂,做实“两不愁三保障”,狠抓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重点环节,以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意志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

  我们筚路蓝缕,我们风雨兼程,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一串串靓丽的数字,让人震撼,令人动容:2014年以来,全市贫困人口由22.14万人减少到了4103人,累计减贫21.7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25%下降到了0.41%,2020年底将实现所有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1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3个重点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金融扶贫“盐池模式”“扶贫保”经验在全国推广。“7366”精准扶贫模式、同心县扶贫车间分别获评2016年度、2018年度“中国民生示范工程”。红寺堡区文化扶贫“宁夏样本”代表西部地区在全国文化馆年会上作交流发言。攻坚号子响起来

  宏伟的事业,总是在不断奋进中腾飞;壮丽的篇章,总是在不懈奋斗中书写。

  一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各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牢牢把脱贫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全市上下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的良好工作格局。

  先后规划出台了《吴忠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吴忠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成为指导全市脱贫攻坚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也相继制订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系列政策措施,涵盖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劳务输出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金融扶贫等各个方面,为打赢脱贫攻坚描绘了胜利蓝图。

  随着一系列规划部署、扶持政策的相继出炉,伴着一连串“加强版”“创新版”的脱贫攻坚举措不断推出,搭起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四梁八柱”,让很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不断在脚下延伸。

  保障政策全落实

  “两不愁三保障”,既是脱贫标准,承载着厚重的民生期待,也是一块“试金石”,检验着脱贫攻坚的质量与成色。

  学有所教,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上不起学。我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每年压缩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发展,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坚决杜绝因贫失学辍学情况发生。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9.5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学校310所,总建筑面积56.6万平方米。

  病有所医,绝不让一个患者因贫困看不起病。我市精准落实健康扶贫“三个一批”政策,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扶贫保、医疗求助等政策体系,推行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全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建设达标率均实现100%;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100%。

  住有所居,绝不让一个家庭因贫困无法安居。我市不断完善危窑危房改造政策,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拆除新建和维修加固动态“清零”行动,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危窑危房改造4.38万户,确保了所有贫困家庭不因贫困而住危房。

  饮有所安,绝不让一个群众因贫困喝不上放心水。我市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水源建设、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工程,不断创新农村饮水安全模式,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供水保障能力,实现贫困村人饮安全工程全覆盖。全市贫困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率达到100%。

  行有所畅,绝不让一个地区因贫困出现行路难。我市围绕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短板,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整合、项目带动等措施,着力推进乡村道路建设。全市新修改造各类道路8557.9公里,建制村硬化路通达率达100%,自然村道路改造、农村客运网络实现全覆盖。

  产业扶贫拔穷根

  滩羊产业是盐池县脱贫当之无愧的“功臣”之一,全县80%的贫困群众都在从事与滩羊有关的产业,60%的群众主要收入来自滩羊产业。

  在移民新城红寺堡区,小小黄花不仅在当地开成了“致富花”,也成为农业高质量转型的“金钥匙”。

  沟壑纵横、十年九旱的同心县,一个个建在家门口的小车间,成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大产业。

  吴忠市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不断完善政策体系,精准制订帮扶措施,以建设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等为重点,着力培育壮大粮食、草畜、瓜菜、枸杞、葡萄、黄花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多点发力、多业增收的产业扶贫格局;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852家、家庭农场955家;142家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带动近4600余名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就业,全市每年从事务工就业的贫困劳动力近6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9119元提高到2019年的13337.3元,年均增长11.56%。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活干,铸就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

  易地搬迁挪穷窝

  上世纪80年代,迎着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曙光,涛涛黄河水被源源不断送上宁夏中部的亘古荒原。从苦甲天下的西海固搬迁至红寺堡区的贫困群众,彻底摆脱了祖祖辈辈“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共产党好,黄河水甜”成为23万移民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

  如今,这里4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5478户61774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3.46%下降到2019年的0.76%。移民群众依托党的好政策,鼓起了钱袋子,住进了新房子,开上了小车子,过上了好日子。

  红寺堡区在吴忠市易地搬迁扶贫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我市坚持工程建设与移民搬迁同步、产业培育与脱贫增收齐抓,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并举,不仅解决好移民群众搬得出的问题,更注重解决安居乐业问题,真正让移民群众挪穷窝、斩穷根,大步迈向全面小康。

  “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共完成投资34.7亿元,新建移民安置区55个,搬迁移民18327户8.9万人。民生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金融活水润小康

  8月31日,由吴忠市委宣传部策划、宁夏演艺集团话剧院创排的话剧《小康,你好!》在吴忠市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首演。

  《小康,你好!》以曾记畔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朱玉国为原型,讲述了朱玉国带领全村村民务实苦干,创建金融扶贫的“盐池模式”,给群众脱贫注入“金融活水”,一改“空壳村”的落后局面,2016年整村脱贫摘帽、生活步入小康的精彩故事。

  当天,看到话剧中一幕幕熟悉的场景,曾记畔村村民牛生虎产生情感共鸣,声泪俱下。这个曾经掏不起儿女学费的庄稼汉,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脱贫信念,通过“金融活水”发展滩羊养殖,成功实现了脱贫摘帽,年收入近8万元。

  近年来,吴忠市充分发挥扶贫小额信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断推动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创新发展,引导群众使用诚信“金钥匙”打开“资金之门”,形成了政、银、企、社、民“五位一体”金融扶贫体系,有效破解了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全国性难题。2016年以来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88.8亿元,扶贫小额信贷覆盖率超过80%,实现了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有贷款需求贫困群众贷款全覆盖,走出了一条依托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依靠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脱贫富民之路。金融扶贫“盐池模式”被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印发在全国推广。

  “志智”双扶助造血

  在红寺堡区龙源村,今年57岁的“攒劲妈妈”李耀梅用勤劳的双手“捆扎”着幸福生活。一场大病、一次交通事故,让她的生活不堪重负,困难面前,女儿两次向好心人借款。创伤初愈,李耀梅抱定“只要肯吃苦,生活总会甜”的信念,3年多扎出2万余把扫帚,不仅还清了30万元外债,还供女儿读了大学,并主动申请退出了建档立卡户。

  最美第一书记丁海燕,旱塬“牛保姆”丁建华,“拇指作家”马慧娟,“金融支书”朱玉国……一个个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的先进典型,成为吴忠市脱贫有型的正能量、生动的价值观。

  我市致力于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组织开展以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脱贫先脱旧为主要内容的“三先开路”专题教育和扶贫扶志助力脱贫攻坚行动,组建市县乡三级宣讲团,广泛开展“三先开路”话脱贫宣讲活动1596场次,为贫困群众精心烹制了“营养丰富”的精神套餐。整合人社、教育、科技、农业、扶贫等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实施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建立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培训对象选单、政府买单培训机制,累计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等各类培训14.4万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4642人,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观念转变和发展增收能力提升。

  集中力量攻壁垒

  在太阳山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和企业法人络绎不绝。在盐池县惠安堡中心卫生院,看病的患者大幅增加。这些都是吴忠市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实现公共服务资源跨区域联动,打通服务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和企业“最后一公里”的成果。

  2017年,我市针对盐同红交界处集中连片贫困区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能力弱、脱贫难度大的实际,制订专项规划,聚焦短板精准发力。三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55.8亿元,实施各类项目489个,累计新建各级公路、村庄巷道662公里,完成危窑危房改造2.08万户,组建“医联体”26对、“教联体”18对。黄花菜、葡萄种植面积分别增加了3.4倍和2倍,滩羊饲养量增加35万只,新建扶贫车间22家,新增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40家,带动7.5万贫困群众发展增收,稳定脱贫,有效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社会扶贫聚合力

  润泽土地的贫瘠唤醒沉睡的资源,在跨越2000余公里、延续24年的历史坐标系中,闽宁协作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一个生动例子。

  2019年6月,历时3个月的创作和拍摄,吴忠市首部以“闽宁协作、健康扶贫”工作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微电影《同心》与观众见面。

  该微电影讲述了福建泉州市第一医院大夫王琦凡和郑文博,放弃照顾家中幼小的孩子和病重的父亲,舍小家顾大家,从东部沿海来到西部旱塬,扎根同心,用智慧和爱心帮扶宁夏同心县人民医院的感人故事。

  《同心》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是“闽宁情神”的真实写照。

  挂职帮扶链接理念之桥,教育共建架通民心之桥,连通市场,打通产业之桥……携手奔小康,山海亦通达。“山海之恋”绘就了改天换地的壮美画卷,推动闽宁协作实现从单向扶贫到全领域、多层次、广覆盖的深度协作。2016年以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共落实帮扶项目资金3.8亿元,支持盐同红三县(区)实施扶贫项目348个。

  闽宁协作只是吴忠市凝聚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的一朵浪花。近年来,我市注重聚集各方力量支持脱贫攻坚,建立完善了领导联系、企业帮扶、干部驻村、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的帮扶制度,41名厅级领导联系26个贫困乡镇,214名县处级干部联系帮扶219个贫困村,14480名区、市、县机关和乡村干部实现了对50274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驻吴部队、统一战线、文明单位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和“百企帮百村”活动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核同心扶贫产业园、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基地、同心县惠安移民新村、石狮职业中学,红寺堡晋江商贸城、晋江体育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正是中央企业、闽宁对口协作县(区)倾情帮扶的真实写照。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了向终点冲刺的最后阶段。

  奋进的吴忠人将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克难上之难、攻坚中之坚,同时间赛跑、与时代并进,用奋斗创造历史,用实干成就梦想。(记者 谷刚)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