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位置:首页 >推荐
记者节听记者讲故事

感动背后的感动

朱涛

  

  我今天讲述的故事源自话剧《小康,你好!》。在采访《小康,你好!》这部话剧的过程中,我被剧中背后3个关键人物的故事深深感动。

  

  话剧《小康,你好!》人物原型是盐池县曾记畔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我曾3次采访过他,他带着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故事人尽皆知。这部话剧的编剧王志洪老师是原宁夏话剧团团长,已年过八旬,为了创作这部话剧,从2018年冬天开始,王志洪先后8次到曾记畔村蹲点搜集资料,他被朱玉国人民至上、百姓至上的情怀所感动,而朱玉国也被王志洪坚持“人民艺术为人民”的初心所感染。参与这部话剧内容修改的庄电一是原《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我也曾采访过他,他退休后仍坚持多次到盐池县采访,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

  

  花的艳丽,必须根植于肥沃的土壤,树的繁茂,必须扎根于深沉的大地。耄耋之年仍坚持话剧创作的王志洪,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坚持采访的庄电一,年近花甲仍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朱玉国,同在2018年获得自治区60年感动宁夏人物的殊荣,看似机缘巧合,实则初心使然。3位“感动宁夏”人物都扮演了《小康,你好!》这部话剧里独特的角色,他们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续写的这段佳话在民间广为流传。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为媒体从业者来说,讲好吴忠故事、传播好吴忠声音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聚焦脱贫攻坚、挖掘脱贫路上的感人事迹,记录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致富奔小康的全过程,为观众献上“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传递敢于担当、拼搏奋斗的扶贫精神,才算是真正体现出一名记者的担当与价值。

  

驻村“多面手”扶贫“暖心人” 

訾国旗

  

  搞策划、当主持、周末带货、婚纱摄影……我作为盐池县高沙窝镇高沙窝村驻村第一书记,将自己的多才多艺融入到驻村工作中,被镇村两级干部称为“多面手书记”,被村民称为“暖心书记”。

  

  建档立卡户杨宝是我的联系户,他的妻子患有精神病,不能干家务还经常性地发病吵闹,两个儿子虽已成人,但也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生活的重负、琐碎、矛盾、冲突使杨宝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当了解到杨宝夫妻俩全部纳入低保,妻子和儿子都有残疾补贴和护理补贴,家里养殖的滩羊有80只等情况后,我给杨宝仔细地算了一下收入和支出,发现杨宝家的问题重点不在经济收入上,而在家庭生活的不和谐上。我便利用晚上、节假日等时间经常性地入户拜访,在沟通中让杨宝打开了心扉。我先后找到杨宝的两个儿子儿媳讲道理、谈和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使大家解除了隔阂,重回到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如今,杨宝和我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针对一些刚跨过贫困线的农户的实际情况,我以“消费扶贫”为抓手,在微信圈里大力宣传高沙窝村的土特产,并积极联系吴忠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员干部为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自今年5月以来,驻村工作队“微信下单”“周末带货”已成为常态化工作。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但在广大的农村妇女群体中,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家庭,因为生活放弃了追求美的权利。在驻村工作期间,我近距离感受了她们的坚韧、淳朴、善良,和她们在脱贫攻坚中所担起的责任。同时也了解到,她们绝大部分人有生以来从来没有化过妆、拍过写真照片。这些深深地触动了我,决定要为她们做点什么。于是,一场轰动全村的“为全村中老年妇女化一次妆,拍一张婚纱照”的活动拉开了帷幕。我希望通过拍一张照片,重新找回那个记忆久远的美丽自我,进而带动身边的人对美丽生活、美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新闻背后的故事

郭冠军 陈杰

  

  10月12日至21日,采访同心县旱天岭村党总支书记丁建华历时10天,47岁的陈杰和我吃住在村里,完成丁建华系列报道7篇。


  新闻:现场就是战场

 

  10月12日,旱天岭村举行分红大会,来自中央、自治区各类媒体齐聚于此。我们以跟拍的方式对丁建华进行跟进式拍摄。跟拍从傍晚开始直到13日凌晨。晚上,陈杰躺在床上看手机,突然猛地坐了起来,“坏了。”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忙问道:“怎么?”他拿起手机给我看,只见“旱天岭分红”的新闻已被自治区媒体发布。我们随即打开笔记本电脑,梳理稿件框架,进行新闻稿件行文,凌晨3点,稿件撰写完成。清晨6点,我们继续跟拍。10点赶赴同心县城,但因视频素材传送迟缓,又决定开车送回吴忠。记者在新闻现场就是战士,第一仗输给了“快”,接下来就要在“新”“深”“细”上下功夫。

 

  丁建华:一个跟进不到的受访对象

  

  新闻的第一落点被抢占,倒是激发了陈杰和我做好丁建华系列报道的斗志,我们决定从丁建华身上寻找第二落点,甚至第三落点新闻线索。第二天早上,丁建华在养殖园区接受了短短的采访后,他就赴北京参加全国脱贫攻坚大会。驻村第一书记闫军建议我们到村里走走。这一走,得来了很多关于丁建华的故事。有人说他上午带妻子去银川看病,第二天就把老婆扔下自己一人返回村里给牛打针;有人说他自己“贴”钱帮村民养牛、养羊;还有人说他为牛打针7天7夜不合眼……等到10月19日,丁建华终于腾出半小时时间接受了专访。采访还未结束,他对我们说:“兄弟,我站不住了!”原来,他有脑瘤,左半边身子经常麻木。

  

  作为记者,不仅是一个观察者,也是在新闻现场的感受者,在记录他人的时候,也在思考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态度,这也是媒体人的态度。

  

《春天还会来》的故事

叶倩

  

  今天在我讲述之前,请大家先看这样一个画面——微电影《春天还会来》吴忠空城的场景。这是疫情期间策划拍摄的抗疫微电影《春天还会来》中的场景,讲述的是吴忠市奋战在驰援武汉医疗队英雄们的故事,我的姐姐正是吴忠市人民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在大年初四送别姐姐的时候,我跟她调侃道:“我除了不发烧,其他症状都符合。”姐姐还说按时吃药,注意休息。那个晚上两点我开始发烧。当时,我害怕、难受极了,脑海里一直回忆着近期接触过的人——吴忠春晚和少儿春晚,我接待的演员来自四面八方,最远的从广东来……那个不眠之夜我不知测了多少次体温。

  

  大家再看这样一段画面——微电影中医院送别孩子的片段。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多少母亲放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义无反顾地冲向抗疫一线,我们拍摄的这部微电影就是当时的一个缩影。在病床上的我通过微信看到同事们都行动了起来,《伊风说防疫》《铁子大喇叭》、新媒抖音号,记者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采写了我市各行各业抗击疫情的新闻报道。我想我得赶快好起来,必须要做点什么。病刚好了些,我加入到了《春天还会来》微电影剧组,饰演我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这次,我来演我的姐姐。我穿上了防护服,体会到了密闭材质下两个小时汗流浃背的感受,脸上也被压出了深深的勒痕,感受临行前作为母亲跟孩子告别的揪心……我用心去聆听、去体验、去表现,用我们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方式来讲述有温度的吴忠抗疫故事,营造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舆论氛围。

  

  如果说与死神赛跑救死扶伤是白衣战士的使命,那么用纸笔、话筒和镜头记录疫情防控的难忘瞬间,为疫情防控凝聚起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温暖有力的声音,在舆论阵地上彰显主流媒体的担当。


老记者新感悟

吴荣

  

  从业12年,这份工作给予我的除了记录,更多的是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我采访过一条新闻《一顿热饭温暖一座城》,主人公王倩是青铜峡市罗记农家小院总经理,一个柔弱的农家妇女,在疫情防控期间,主动为值守在青铜峡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干部送饭,而且一送就是一周,每日三餐不重样。我问她,你害怕吗?她说,不害怕是假的,但这些人更辛苦。我跟着她送了一趟饭,3分钟的路她和老伴儿走了8分钟,在那份小心翼翼中透着些许自豪,在那一刻,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我采访过一条新闻《三个人的党员突击队》,讲述的是青铜峡市峡口卫生院3名党员坚守在任桥路口的故事。我记得很清楚,当天采访过程中,峡口中心卫生院副院长马丽娜咳嗽非常厉害,我问她为什么不回家休息,她说:“你放心,我去检查了,肺部好着呢。院里一共3名党员,都在执勤点上。”她穿着防护衣,涨红了脸穿梭在车辆中。那一刻,她用行动告诉我,什么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疫情期间,我和同事邹丽采访了很多人,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点。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主人都值得我们学习。有人问我,你们出去采访不害怕吗?我说:“害怕啊,我的丈夫是医生,两个孩子尚小,女儿更是29周出生的早产儿,怎么可能不害怕,但我的被采访者都这么勇敢,我们也没有理由退缩。”

  

  12年,感谢这份职业,让我们拥有了更宽的眼界,更广的视角。

  

  感恩相遇,这个记者节感谢有您!


战“疫”路上的坚守

铁琴

  

  2020年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大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军人、警察、志愿者前赴后继地奔赴一线。记者,这个庞大的群体,也义不容辞地加入了这场战斗中,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担当起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疫情期间,控制人员外出成了防控的首要任务和难点。每次外出采访总能看见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对随意外出人员进行劝导,他们一边苦口婆心地劝说,一边还要排查外来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和登记,工作量繁重。在一次无意间翻看手机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条朋友圈发的配音小视频,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用我们的方言也录制一些疫情防控小段子,用接地气的话语、幽默诙谐的比喻,劝导大家尽量不出门,做好自我防护。就这样,大家耳熟能详的《铁子大喇叭》开始广播了。除去日常采访,我每天坚持创作一期。每天都有朋友、同事们发来微信说,家家小区门口都回荡着我不让出门、宅在家里、做好防护的声音。一位同事跟我说,有一回爷爷实在在家里待不住了,想偷偷出去,被老妈发现了。老妈吓唬他说:“你要是敢出门,我就去告诉《铁子大喇叭》,让她天天拿喇叭在家门口喊,说你出去给国家添乱。”果然老爷子乖乖回屋看电视去了。就这样《铁子大喇叭》在各个小区、乡村路口整整回荡了两个多月。

  

  在这场战“疫”中,我很荣幸能够成为参与者、见证者和记录者。我目睹了在灾难降临的时候,每一位平凡人的伟大,我到过的每一处地方,采访过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记录下的每一个片段,都会伴随着我一生。它时刻提醒着我,在每一个需要真相和事实的地方,在每一位英雄的背后,都会有记者的身影。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