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盐池县花马池镇四墩子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环村道路平坦宽敞,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呈现出一幅幅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和谐画卷。不久前,村里又添了一桩喜事——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
四墩子村有何文明“密码”?
“过去村上老人去世后,都要大操大办,不然会被人认为子孙不仁不孝。自从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后,通过乡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宣传引导,现在普通群众过“红白喜事”招待客人数控制在20桌以内,党员、村干部招待客人数控制在10桌以内,每桌标准不超过450元,彩礼、婚车数量和丧事办理天数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该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德珍说,破除了多年来的陈规陋习,营造出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良好社会风气。
在抓精神文明建设中,四墩子村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在改变村风、改善民风上下工夫,切实加强对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该村每年组织党员群众深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法律法规等知识,常态化举办培训班,加强对群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党员群众法律意识,促使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每年评比“好婆婆”“好媳妇”“孝老爱心”“庭院整洁”“移风易俗”等道德模范人物予以奖励,涌现出了李培珍、胡润芳等23名市、县、村镇级“好媳妇”“孝老爱心”“好婆婆”等道德模范先进人物。通过选树模范榜样,引导民风向善向好。
四墩子村把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依靠文化的力量传导村民的价值取向。“村上以前没有健身广场,村民农闲时只能打麻将、打牌。”村民罗晓涛说,现在建成文化广场,健身器械一应俱全。每天茶余饭后,这里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村民越来越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村民李培珍因多年赡养生病的婆婆,抚养两个外甥,作为正面榜样上了‘红榜’给予表扬。截至目前有4人上了‘黑榜’,25人上了‘红榜’。”马德珍说,去年以来,他们设立村民道德“红黑榜”,上了红榜的“优秀生”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上了黑榜的“后进生”及时改正后才能“撤榜”。
四墩子村的新风尚、新风气、新理念在不断形成。
近年来,该村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一体化建设。已建成4个美丽新村,改造解决了69户群众的安全住房,对各自然村的残垣断壁、乱搭乱建、生活垃圾等进行清理整治;
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制定了村级环境卫生评比办法,每月不定期组织村“两委”人员到各自然村开展卫生评比,对于卫生评比为“优”奖励洗衣粉等日用品,对于卫生评比为“不清洁”予在公示栏内张榜公示;
……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四墩子村村民的环境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明显提升。
回望来路,四墩子村的文明“密码”逐渐清晰。该村因为抓班子强队伍、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村容村貌、树立淳朴村风民风,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文明村”“市级红白理事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成为盐池县声名远播的“明星村”。
“荣誉来之不易,我们的小康生活,就是要越过越好,向更先进的村看齐。”说至此处时,马德珍的脸庞绽开了灿烂的笑容。(记者 杜晓明)
相关推荐
-
2021/01/07
-
2021/01/08
-
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