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一大早,刘克瑞和儿子给自家的3头牛边添草料边“打扮”:他给其中一头牛系上红绸带,还一脸宠溺地笑着对牛儿说:“ 今年是牛年,我们绑个红绸绸,沾沾喜气,来年多养牛。嗯,好看地很,哈哈哈……”
仿佛是回应主人的喜爱,这头牛儿头颅高昂,晃动着头上的红绸带,哞哞哞地叫着。
说起这头牛,可是有故事的。
一头傲娇牛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首站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在村民刘克瑞家,总书记看到牛棚里有两头牛,刚一走近,其中一头牛立即昂起头,很亲昵地接受总书记的轻抚,又大又圆的眼睛很骄傲地看着众人。这个瞬间被央视记者拍下后,刘克瑞家这头牛一时间成为“网红”,登过报纸、上过电视、微信朋友圈里全是它的照片,网友送这头牛一个昵称 “傲娇”。
刘克瑞说:“总书记来时,这头牛一岁半,现在它已经两岁了。至今为止,还有不少人会远道而来争相与这头傲娇牛合影呢。
弘德村“牛劲十足”养牛
弘德村的牛儿确实有它傲娇的理由。
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共有1699户7013名居民,主要是宁夏的西海固地区移民。2018年,弘德村开始试水养牛合作社,农户只需投入2万元,加上10万元银行贷款,即可成为合作社“股东”,由合作社集中购买、养殖、销售肉牛,农户只等着年底分红。
起初,加入的人寥寥无几,村两委班子成员只好带头行动,发动29户亲友成立了三个养牛合作社,集中养殖肉牛300头,年底户均分红1.2万元。2019年,243户村民纷纷入社做“股东”,养殖肉牛1700头,年底户均收益超过1.8万元。
2020年3月份,弘德村520户村民组成十五个养牛合作社,成立了吴忠红寺堡区鲁家窑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中烟“飞地”养殖园区采用“农户+合作社+金融机构+企业+基地”的合作模式集中饲养肉牛。
农历牛年春节前几天,弘德村里也是“牛事”连连。
2月8日,在离弘德村几公里外的荒山上,远远就能看到中烟“飞地”养殖园区几个大字,在冬日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而在园区外,一字排开停放着贩牛的大卡车,牛贩子们不断在出价,直到每公斤价格达到36元。原来,园区饲养的700多头成年肉牛要在春节前集中出栏。弘德村党支部书记任军一脸喜气。
记者问他,为何叫“飞地”?他解释:因为这片荒山不属于村中的地界,所以叫飞地。“别看是荒地,现在可是一块养牛的福地,因为地界宽展,有利于养牛;这块地无遮无挡,风特别大,空气流动性好,特别适宜预防疾病,而且远离村庄,方便处理养牛粪污。”任军说,这个园区建立的时间不长,但是自去年总书记来过弘德村之后,乡亲们牢记总书记嘱托,铆足劲儿来养牛,园区高峰存栏肉牛3700头,比总书记来时多了1100多头。今天园区的肉牛价格很牛,每头卖到了将近3万元。2020年全年分红将达到1200多万元,入股村民户均分红在2万元以上。
刘克瑞家的“牛气”生活
刘克瑞的家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C区007号小院。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刘克瑞家,仔细看了牛棚、院落、卧室、厨房,在宽敞的客厅里和刘克瑞一家唠起家常,详细了解他们家庭的就业、收入、看病、社保等情况。“没想到!很激动!很幸福!”至今说起总书记的到来,刘克瑞仍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地处宁夏中部的红寺堡区原本是一片荒漠,上世纪末这里成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靠一级级泵站,把黄河水扬高数百米,滋养出一片绿洲。
2012年,刘克瑞一家从西海固的山沟沟搬迁到弘德村。谈到搬迁移民后的生活,刘克瑞掰着指头和我们算“细账”:自己在村里有公益岗位,老伴儿就近打零工,一年下来有三万元多元;儿子刘治海在“飞地”养殖园区开铲车,月工资4500元;儿媳海小荣担任弘德村党员教育基地的讲解员兼任弘德村实业有限公司主播,负责直播带货,月收入2500元;家里养了3头牛,一年净赚两万多元;还有土地流转费、合作社入股费……现在收入多花销还少了,粮食是自家种的,看病有新农合,孙子上学有义务教育, 我打心底里感谢党的好政策!
牛年到,弘德村里牛事多多。
去年年底红寺堡建成大型肉类加工企业,与“飞地”肉牛养殖园区签订收购协议,同等条件下优先收购。
今年,中烟“飞地”养殖园区争取到中烟投资项目资金2500万元,用于建设中烟“飞地”养殖园区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64162.1㎡,并于3月份投入使用,肉牛养殖规模可扩展至7000头以上,力争2021年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让更多农户走上致富路。
弘德村党支部书记任军还有一个“牛”想法:在园区建成一个肉牛繁育中心,走自繁自育的路子,还要朝外面贩牛犊,因为他相信卖“种子”的利润会更高!记者 马宏萍 贾丽 邹丽
相关推荐
-
2021/02/13
-
2021/02/13
-
2021/02/13
-
2021/02/13
-
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