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生态资源丰富,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商贸行旅繁荣。抗战爆发后,依托食盐、皮毛、甘草盐池“三宝”成为陕甘宁边区重要支前抗战的后勤保障基地。多年后,盐池县再次借助盐池“三宝”中的盐池滩羊,富百姓,促发展,展新姿。
近日,盐池县革命历史纪念园又迎来了一批参观者,讲解员正在为参观者讲述到盐池驮盐过程中,记者与老班长之间的故事。1941年7月14日,《解放日报》记者海燕来到这片盐湖采访,当晚,她看到了老班长正在煤油灯下龇牙咧嘴地扳着脚后跟。“老班长,你咋了?”“没事。”海燕凑过去一看,老班长的一双脚横七竖八地裂了好多细口子,最宽最长最深的一条在脚后跟,正在渗血。海燕想问疼吗?可她问不出口,怎么可能不疼?她心疼地说:“老班长,你明天得休息。”“不碍事。”“老班长,你要不听劝,我现在就把你的盐耙子缴了。你是人,不是机器,需要休息。”“别动我的耙子,你现在看我受这点伤,你心疼了。可前线冒着枪林弹雨的战士,你不心疼吗?你知道长征的时候因为催盐死了多少人吗?我的班长因为一捧盐被敌人活活打死,一捧盐,只是一捧盐啊。你见过被鲜血染红的盐吗?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盐,能换多少粮食和枪支弹药啊!我们拼命打盐,其实就是在和前线的小鬼子抢前线战士的命啊。”“我们不知道那个夜晚海燕有没有辗转难眠,我们也不知道老班长后来去了哪里,但是我们知道,有一种中国精神叫‘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讲解员动情地说。
八路军359旅的战士在盐池打盐(资料图片)。
1937年8月,中央国民经济部向陕甘宁边区发出《大家到盐池驮盐去》的通知。从1941年开始,八路军部队数千人开赴盐池、定边开展盐田建设,其中就有八路军120师359旅四支队2000余人来到明长城脚下的花马池打盐。截至1944年3月,八路军部队在苟池筑盐田882块、老池筑盐田801块,加上其他各池共计2834块。从1939年到1943年,从盐池运出的食盐有126.3万驮,合12.5亿公斤。
1941年9月,驮盐支前抗战如火如荼的同时,盐池县商人靳体元、杨华亭等人商议创办工厂,支援抗战,受到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1942年2月,工厂正式成立,命名为元华工厂。从1942年到1944年,元华工厂共生产各种毛毯609件、各式地毯8027万尺、毛布77匹、棉布21匹、各种毛毡2952条、毡鞋988双、毛包子1899条、毛口袋443条,还生产了大量二毛皮衣、老羊皮袄等,有力地支援了边区抗战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现在位于盐池县工业园区内的宁夏盐池恒纳地毯有限公司,其前身就是元华工厂。至今,这家工厂生产的产品在选毛、洗毛、梳毛、染色、倒线、织毯、平毯等工艺流程方面,还沿袭着当年元华工厂的制作工序,而该厂所使用的产品原料都是盐池滩羊毛。
元华工厂的工人在加工皮毛(资料图片)。
近年来,盐池县整合县域内现有牧草种植加工和滩羊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等滩羊产业链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种资源,逐步实现盐池滩羊从购销价格、市场开拓、品牌宣传、营销策略、生产标准和饲草料使用的“六统一”目标,增强盐池滩羊市场竞争力,强化育养、种草、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育,突出龙头带动、市场拓展、优质优价三个重点,狠抓保种、提质、稳量、增效,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促进产业稳步发展,农民稳定增收。截至2020年,全县羊饲养量340万只,其中,滩羊年出栏量为180万只,建成规模养殖园区326个,30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近3000户,盐池滩羊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在G20峰会、金砖五国峰会、上合组织峰会大连达沃斯论坛等国内国际大型宴会的餐桌上,都有盐池滩羊的身影。盐池滩羊产业也成为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号产业”和脱贫致富的“造血产业”。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穿衣取暖的二毛皮,到家庭装饰的地毯、坐垫,再到标准化生产加工,盐池滩羊已成为百姓的“致富羊”、盐池的“发展羊”、中国的“品牌”羊。(记者 郭冠军 马宏萍)
相关推荐
-
2021/03/10
-
2021/03/11
-
2020/06/10
-
20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