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位置:首页 >推荐
先行区建设·大美罗山 ⑱ | 吴忠这一家三代的坚守,只为一件事!

60年前,在位于红寺堡区新庄集乡关口村30多公里外的一片黄沙遍地的荒坡上,第一批罗山保护区护林员开始巡护植绿;60年后的今天,保护区林草综合植被盖度已达70%,一片片“林海”犹如一块翡翠嵌于罗山间,而这要归功于护林员三代人的坚守。

“1994年,我来到罗山的北铁庄子护林点做护林员。”郑罗红是“林三代”,如今已经守护罗山28年,在他眼里,做护林员的工作既能让一方老百姓受益,同时还能造福子孙后代。

郑罗红的老家就在关口村,距离罗山36公里,家门口的这座山,是郑罗红童年最好的玩处,就像他的另一个家,也像一起长大的朋友。

郑罗红的爷爷和父亲都曾在这里当了一辈子护林员,全部心血都在这座山上,“父亲给我取名‘罗红’,就是希望我能看好父辈们一步一步护下罗山这片林子。”今年48岁的郑罗红说。

“我的手抚过每一棵树时,都感到既熟悉又爱惜。对于护林工作,我乐在其中,一点儿也不觉得苦。”郑罗红说。

这几天,郑罗红和同事每天都上山,前往他们负责的18000多亩的责任区,开展沟壑测算工作。

“以前老听父亲说他们和爷爷巡山时的条件不好,站点不通水电,住的是土房子,照的是煤油灯。”郑罗红说。

郑罗红回忆道,90年代初刚上班没多久,每个月才能领到98元,不满20岁的他就不禁泛起酸楚打起退堂鼓。“一想到父辈的艰辛,又说服自己。”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郑罗红最终选择坚持到底。

此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飞雪,他都坚持巡护,饿了就吃随身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口山泉水,太阳落山才返回哨所。一天来回几十里,他从不叫苦、从不叫累。而这一坚守,就是28年,从青葱少年到沧桑中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护林员增多,科技也在进步,北铁庄子护林点制高点陆续安装了监控设备和红外线相机,能对森林火灾火情起到预警作用,这增加了护林的科技含量,也减轻了郑罗红的工作压力。

“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就像看自家孩子一样。”指了指周边两米多高的树木,作为这片林地老资格的“家长”,郑罗红略显苍老的脸上浮现出了自豪的神情。

郑罗红的爷爷郑勤修,1950年从河南来到关口村,十七八岁时就开始做护林员,守护罗山60多年。80年代末这位第一代护林员病故了。他的父亲郑振华也在同样大的年纪,走着爷爷走过的山路、巡护着爷爷守护的树林,做起了护林员,今年老人已79岁,还经常鼓励郑罗红,不管多辛苦,都要把这份工作干好。而他们居住了三代人的关口村已划为移民旧址被很好地保护起来。

如今,郑罗红和他的姐姐郑爱萍已接过第三棒,成为第三代护林员,用传承的方式坚守初心奔赴一线。

在郑罗红儿时记忆里,父亲总是天不亮就出发,晚上很晚才回家,有时半个月不着家。“我上山去了。”他记得,这是父亲每次出门前都会说的话。山就在跟前,为何要天天去?山上有什么?他不止一次的问父亲。父亲回答,“山上有树,我的工作就是要保护好每棵树。”    

“小时候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也许就是传承,觉得自己就应该搞林业。”郑罗红说,守护罗山的精神早已深深刻在脑子里,让他坚定地将护绿梦延续下去。

与父辈不同的是,郑罗红这一代已经收获了前一辈艰苦奋斗的成果——万顷林涛、郁郁葱葱。

“我刚做护林员那会儿,上山哪条路都能走,现在不行了,山上长满了植被,一些灌木一人高,路都被挡住了,要从植物的空隙中找路。”郑罗红骄傲地说,现在他通过学习已经认识很多植被和动物,还能准确地叫出学名,并给前来罗山探访的人介绍具体情况。

岁月流逝,郑罗红日夜守护着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荒山变得郁郁葱葱。他说:“大山是让我能安心睡觉的地方,守护好这片山林是我一生的心愿。”他也期待着,随着工作条件的改善,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记者 马一萍)

相关推荐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