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胜过世间所有。这种看似亲密无间的就餐方式,却也存在着不小的隐患。公筷能极大程度的避免“口水互换”的情况,对于阻断疾病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在我国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60%,病原菌可通过唾液、筷子等传播媒介,在共同就餐人群中传播。另外,甲肝病毒、戊肝病毒等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致病微生物、每个人的唾液里有很多呼吸道的分泌物、呼吸道的细菌、病毒,也可通过唾液污染筷子、勺子,进而污染食物,来回“穿梭”着的筷子可以将疾病传播给其他共同就餐的健康人群。
此外,人的口腔都有正常菌群,维持一种相对动态的平衡。每个人口腔中的菌落种类是不同的,移位到别的人身上,就有可能变成致病菌。
因此,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最大好处就是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减少交叉感染,专家认为使用公筷是一种更时尚更健康的方式,也是尊重朋友、关爱亲人的表现。
新春佳节
一起使用公筷吧!
聚餐时,你有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吗?
初四还有这些习俗
1、迎灶神送火神
根据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自古就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
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冀中地区供张奎、高兰英。
祭灶神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2、接五路
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大年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敬迎东、西、南、北、中五路财神。
目前,中国民众供奉的财神主要有七位,分别是:北朝时期河北曲周县令李诡祖,端木赐(子贡:儒商之祖)、范蠡(浙商)、管仲(徽商)、白圭(晋商)、关公(关帝阁)、比干(文财神、冀商之祖)、财帛星君、赵公明。
3、吃“折罗”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折罗”。(张寿臣《化蜡千儿》:“老太太晌午吃的散伙面,晚上吃的折罗。”可见,折罗意指宴会吃剩的饭菜。
在寻常百姓家,正月初一到初三期间的剩饭菜便称为“折罗”。吃“折罗”体现了我们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4、“扔穷”
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民俗中说的“扔穷”。
5、绑火神
在北方,大年初四这一天,有些农村家家户户会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绑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设计:马嘉怡 语音:铃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