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位于青铜峡市峡口镇宁夏塞上迎辉牧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杨泽云在接到一通电话后,快速走出办公室,迎接吴忠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刘占华和其同事的到来。
握着刘占华的手,杨泽云高兴地说:“感谢市农业农村局搭建平台,帮我们贷到了低息、高效、安全的资金,缓解了我的经营压力。”不久前,杨泽云拿到了农业设施产权证。随后,杨泽云顺利地从银行贷款了300万元。这笔钱有效破解了奶牛养殖业主抵押难、贷款难问题。
农业生产设施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资产,由于设施建在农地上,在确权、估值、处置等方面缺乏政策保障,故农业生产设施未经确权的话贷款额度必定受限,桎梏了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也难以满足其生产需求。我市创新探索为农业生产设施确权登记颁证,让农业生产设施取得合法“身份证”,变成可向银行贷款的抵押物。
农业设施有了“身份证”,不再被融资机构拒之门外。今年,我市通过在利通区、青铜峡市开展设施产权确权颁证,以金融助农“实举措”消解奶业融资“老大难”,让农业设施有了“合法身份”,让不动的“资产”变为流动的“资金”,为奶产业等支柱产业“赋能蓄劲”,助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牛奶产业是宁夏“六特”产业之一,也是吴忠市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去年以来,面对牛奶产业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我市着手开展农业生产设施确权登记工作,成立工作专班,联系测绘公司、主动对接银行,对申报农业设施确权登记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一对一”上门服务指导,用最快的时间为农业生产设施“上户口”,让农业经营者们“有权可抵、有物可押”。截至10月底,累计对宁夏五里牛园牧业有限公司、宁夏塞上迎辉牧业有限公司等61家农业经营主体登记颁发了设施产权证书。
当天,在位于吴忠市利通区五里坡奶牛生态养殖基地的吴忠市润奇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负责人王奇兴奋地向记者展示到手的“红本本”。
农业设施产权证里面明确登记了农业设施的基本情况,包括所有权人、项目位置、有效期限、农业设施的面积、价值、土地经营权状况,标记了智能设施大棚的地理坐标、平面图等详细的信息。
王奇说:“以前,我们都是用奶牛作为抵押物抵押贷款。今年,我们用农业设施产权证贷款800万元。不仅拓宽了我们贷款的渠道,还有助于我们产业的发展。今年,我们合作社的两个牧场都办理了农业设施产权证。抵押贷款不仅利息比商业贷款要低,还款时间也较为宽裕,给我们缓解了很大的经营压力。”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了强化资金和政策保障,我市还制定了《农村产权抵押登记管理办法》,明确抵押范围、登记内容、变更登记等条款和法律责任,强化银企对接,确保改革试点取得实效。截至10月底,全市已累计有28家农业经营主体凭农业设施产权证书获得合作银行抵押贷款29031万元。
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工作的推进,实现了精准“引渠”,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金融机构将政府认可的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作为抵押物,有效降低了涉农信贷风险,增强了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搭起了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连心桥”。同时,我市还组织业务干部下乡进村入户面对面宣传政策,点对点指导流程,切实帮助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问题。
放眼吴忠这片发展沃土,一笔笔涉农融资贷款犹如涓涓“活水”精准滴灌,真正做到了支农惠农,不仅让农业经营主体如沐春风,也为吴忠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和不竭源泉。今后,在利通区、青铜峡市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将积极稳妥向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示范推广,在产权范围上积极探索向肉牛、滩羊等养殖设施和蔬菜温棚等种植设施以及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大型农机具设施拓展延伸,不断加快农业设施确权颁证抵押贷款工作,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刘占华说:“我们将常态化开展供需对接活动,确保符合条件的农业设施‘能确权’、所有权证‘能抵押’,扩大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覆盖面和受益面,着力推动形成农业设施确权赋能融资增效的示范效应,‘贷’动乡村振兴。”
记者: 丁宝萍 见习记者 李金汰
编辑:张佳楠 校对:邵玉璐
审校:何磊
审核:毛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