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忠市利通区,有这样一位“橙色身影”常年穿梭于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站与街头巷尾之间。他用坚守诠释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环卫精神;他以创新为刃,破难题、开新局,将脏乱差的“死角”变成生态治理的“亮点”。他就是吴忠市利洁环境卫生管理有限公司填埋场及污水处理部部长王占华。
2016年,37岁的王占华转岗成为一名环卫工人。从驾驶洒水车的“新手”到掌管全市最大垃圾填埋场的“指挥官”,他面临的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对身心极限的挑战。“垃圾填埋场是城市的‘隐形战场’,这里没有硝烟,却时刻上演着与污染的较量。”王占华坦言。面对日均60吨生活垃圾的处理压力,他带领团队严格执行“日产日清”标准,创新采用“分层压实+覆膜防渗”技术,使单位库容垃圾承载量提升40%,填埋场使用寿命延长5年。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垃圾堆积难题,更为全市节约土地资源作出重要贡献。
在农村污水处理一线,王占华的担当同样亮眼。利通区19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93座提升泵站的运维重任压在他肩上。面对设备老化、管网堵塞等问题,他白天穿梭于泵站间检修调试,夜晚翻着图纸研究解决方案。2022年汛期,利通区郭家桥乡刘家湾村污水处理站因暴雨瘫痪,他连夜带队抢修,搭建临时泵站、疏通淤堵管道,三天三夜未合眼,最终化解了污水外溢危机。“脏的是衣服,净的是民心。”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王占华对这份职业的理解。疫情期间,他更是化身“抗疫卫士”,驾驶医疗废物收运车辗转13个医学观察点,累计清运37.87吨高危垃圾,用行动筑牢了疫情防控的“末端防线”。
“环卫工作不能只靠蛮力,还得靠巧思。”王占华始终坚信,技术创新是破解行业难题的关键。在填埋场工作时,他发现传统填埋方式易造成土壤污染,便自学考取挖掘机、装载机等六类特种设备操作证,带头研发“分区填埋+沼气导排”工艺,使甲烷气体收集率提升35%,填埋作业效率翻倍。
在污水处理领域,他也是“跨界能手”。针对农村污水站设备老化问题,他提出“物联网+远程监控”方案,为19座站点安装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水质实时预警;针对泵站用电难题,他协调电力部门架设专线,优化供电布局,彻底解决设备“停摆”顽疾。“一人精不算精,团队强才是真强。”王占华注重技术传承,累计组织32场技能培训,培养出8名技术骨干。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获评“全区工人先锋号”,多项创新成果在全区环卫系统推广。
作为部门负责人,王占华也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在污水处理设备采购中,他严格审核资质,货比三家,硬是将预算压缩15%;在工程验收环节,他坚持全程参与,杜绝“人情工程”。对同事,他却是另一番温情。填埋场工人多为临时聘用,薪资待遇低,他多次向上级争取补贴,设立“爱心基金”帮扶困难职工;疫情期间,他自掏腰包为值守员工购买防护物资,煮姜茶驱寒,用行动温暖人心。
从晨曦微露到万家灯火,王占华的每一天都在重复中孕育不凡。他驾驶着推土机在垃圾山挥汗如雨,在污水井旁弯腰排查隐患,在暴雨中逆行守护城市安宁……八年来,他累计安全驾驶超29万公里,处理生活垃圾超200万吨,检测污水样本3万余次,用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勾勒出“城市美容师”的奉献轨迹。先后荣获“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吴忠市最美环卫工人”等称号。面对荣誉,他总是谦逊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体环卫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如今,51岁的王占华依然奋战在一线。“只要还能干得动,我就要守护好这片土地的绿水青山。”他的身影,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动写照——没有豪言壮语,唯有脚踏实地;不求轰轰烈烈,只愿默默耕耘。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先锋,永远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
记者:马昊坤
见习编辑:高亚萍 校对:马宝勤
审校:何磊
审核:毛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