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位置:首页 >推荐
逐绿而进护安澜——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吴忠实践

夏日夕阳西下的黄河吴忠段,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起粼粼波光,水鸟在天空中追逐嬉戏,树木随风摇摆,岸边便开始迎来一天最热闹的时光,一拨又一拨游人,大大小小的身影,在这里运动健身、避暑纳凉。

水有灵气,人有活力。“母亲河”浸润着心底的美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能量,让吴忠人像保护母亲一样守护着这条河。

黄河安澜,是“国之大者”,更是百姓之福。吴忠市是全国为数不多、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使命光荣、责无旁贷。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牢记殷殷嘱托,吴忠市不断加强黄河保护和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争当“排头兵”的决心和魄力加快推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吴忠乐章。

以水起笔 让每一滴水“活”起来

在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南梁村面积达11000多亩的引黄滴灌智慧青贮玉米种植基地里,一条条滴灌带“穿越”田垄不断延伸,黄河水浇灌后的玉米长势喜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多亏了这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引来盐环定管理处二泵站的黄河水,让田里的农作物都能‘喝上水’。过去600多亩地需要三天才能灌完,现在一天半就能灌完。”6月4日,村民马元河感慨道。

“项目区灌溉方式由大水漫灌全部改为滴灌,农田滴灌采用管道输水,减少输水损失、田间渗漏量,增产增效、省工省肥,把每一滴水都流入到百姓的农田里,真切改善了农户灌溉用水的实际问题。”宁夏水发利通现代农业供水有限公司五里坡分调中心负责人王晓龙说。

灌溉引水联系着民生。扁担沟镇南梁等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灌区数字化、监控自动化、调度智能化的准确发力,不仅提高了项目区内灌溉水的利用率,也使得农产品单产提高。

“通过7个农业节水设施项目的建设,项目区年新增节水能力1050万立方米,节肥3200余吨,粮食亩均增产约50公斤,亩均综合节支增收300元左右。”王晓龙说。

在宁夏水发集团有限公司泵站中控室,技术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利用大数据操控平台进行信息监测。一台电脑,一个按键,便可以掌握农田的所有情况,“过去漫灌施肥要几十个人忙活,装上滴灌设施后,一个管理员就可以远程控制灌溉。”王龙说,借助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再辅以土壤墒情监测仪,管理人员打开手机,就能知道土壤水分情况。

“之前南梁村都是渠道大水漫灌,用水量紧张的时候,不能及时灌溉,总是发愁庄稼长势不好。自从实施了高效节水灌溉改造,用多少水都有数,庄稼好了,日子也就好了,咱们终于不为淌水发愁了。”马元河说。

“利通区农业灌区合同节水管理项目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实施,引入宁夏水发集团等5家社会资本,开展灌区全域‘投、融、建、管、服’一体化,同时推行节水奖补,累计发放节水奖励及精准补贴资金573.57万元。”利通区水务局副局长杨自健说。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豹子滩村监测站点,技术人员手持GPS定位仪规划田间布设,翻耕机划过后留下整齐的垄沟,一年的基础数据监测工作从这里开始。

“我们监测的灌溉用水数据连续10年支撑全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工作,精准的监测计量就像为灌溉水做CT扫描,让每一滴水都有‘数字档案’。”宁夏水科院灌溉试验中心站站长杜斌说。

2024年农业取水总量14.494亿立方米,较2023年减少8100余万立方米,有力保障了粮食灌溉和特色产业发展。全市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63.28万亩,累计建成高效节灌面积212.46万亩。

从一滴水的精准滴灌,到一条产业链的蓬勃崛起,吴忠市用创新诠释了“节水即发展”的深层逻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这座城市的实践证明,当节水科技与产业生态深度融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将越走越宽。

同时,在工业领域,吴忠坚持“以水定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行业节水改造,推进园区非常规水循环利用,并从取水许可、节水管理、用水设备等多角度推进工业节水减排。2024年创建市级节水型企业4家,组织申能热电等5家企业开展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

多年来,吴忠市在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过程中,全面推进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实现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市节水降损、再生水循环利用等,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打通水经济命脉,真正实现“滴水成金”。

以绿为墨 黄河“几字弯”上筑绿屏

6月3日,沿着盐兴公路向盐池县花马池镇四墩子试验研究基地深处行进,可以看到樟子松、新疆杨等各种树木组成的林带如旗如帜,随处可见的沙芦草和牛枝子早已将一粒粒沙紧紧“抱住”,绿意喷薄而出。

“你瞧,这120亩的牛枝子和沙芦草,为县区构筑了一道绿色防沙屏障。”5月30日,望着眼前的生态林,盐池县科技局工作人员李凤阳介绍“绿色家底”,“我们要让‘沙窝’变‘金窝’。这些牧草不仅能防风固沙,还是盐池滩羊的生态口粮。”

“20多年前,村里全是沙子,草呀树呀,那都是稀罕物。一场沙尘暴刮过,院子里的羊都能被沙子埋起来。”李凤阳说。

上世纪90年代,盐池县生态已极其脆弱,全县植被覆盖率只有13%,年均扬沙天气近百天,防沙、治沙成为摆在盐池人面前的一件大事。

治沙造林步履不停。盐池县一直按照“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的总体思路,“封、飞、造”多措并举,“乔、灌、草”合理配置,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

几分钟后,汽车驶入四墩子试验研究基地,试验样方整齐排列,李凤阳和宁夏大学学生王兴等人打过招呼后,便和他们蹲在紫花苜蓿实验地查看实验草的生长情况。

王兴家住山东省菏泽市,是宁夏大学的一名学生,一米九的大个,皮肤黝黑,双手粗糙,额头上还留着晒伤蜕过皮的痕迹。

“我们先收集种质资源进行评价,播种后看它长势怎么样,再从中筛选出表现好的,把这些种子收集起来,留着下次再种、再筛选,就是通过持续迭代,让优良的性状不断得到强化。”王兴说,现在,实验地里的风速、水分、微生物等,都有系统监测。治沙,要靠科学技术。

如今,盐池的生态环境已从“最愁”的沙窝窝变成“最亮”的风景线。

全县林地面积达到219万亩、年扬沙天数降至10天左右、200多万亩沙化土地披上绿装、150万亩退化草原全面恢复……盐池县的变化,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写下生动注脚。 

“2020年刚来基地,只能用‘荒凉’两个字来形容这里的环境。现在生态好了,看啥都是美的。”王兴说。

紧邻黄河的青铜峡市,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也在进行中。近年来,随着一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的实施,吴忠市湖泊湿地万顷碧波再现,湿地保护率达到28.99%。

连日来,在青铜峡市“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驾驶播种机进行草籽播撒。

在修复过的区域,蒙古冰草、沙打旺等植株随风摇曳,粉紫色的花朵点缀其中,放眼望去,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现场施工负责人杨军说,选择蒙古冰草、沙打旺等具有耐旱、固沙等特性的植物,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对草原进行修复,而在播撒草籽时掺杂有机肥和复合肥,能够促进草籽的生长。

与此同时,在蒙陕甘宁联防联治南部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侧柏和樟子松的种植作业。该项目通过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及非沙化土地生态修复,可改善贺兰山东麓西部生态屏障及青铜峡市葡萄产业核心产区生态环境,以生态发展助力产业发展,增加吴忠市绿色资源总量。

作为新时代“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重中之重。多年来,吴忠接力锁黄沙、添新绿、筑屏障、稳生态,累计完成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造林任务185.57万亩,地处黄河“几字弯”西北部的吴忠绿意正浓。

绿树作证——森林覆盖率从2021年的12.34%提高到现在的1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2021年的49.76%提高到现在的55.5%。

荒沙作证——经过多年持续治沙,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

水韵吴忠因水而灵动,一泓碧水浩荡奔涌新征程,吴忠正在全力绘就清水长流、岸草成茵、与河共生、水美业兴、润泽八方的生态画卷,努力将群众身边的河道打造成安澜之河、美丽之河、幸福之河。

记者:马一萍

编辑:李瑞玲 校对:邵玉璐

审校:何磊

审核:毛海涛

相关推荐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