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一河水串起九颗“明珠”

10月19日,在自治区渠首管理处大坝管理所,一块写着“宁夏引黄古灌区”的石牌矗立在唐徕渠旁,这里是宁夏引黄古灌区2017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所在地。马一萍 摄

10月19日,在河西总干渠上的汉惠闸,水流湍急。当前,快进入冬季灌溉用水高峰期,渠道正处于大水量、高水位运行状态,大坝水利管理所每天对干渠进行实时监控。马一萍 摄

  10月,一排排两米多高的枣树枝叶被秋天染黄,零星挂着几颗没收尽的枣。

  70岁的蔡万程在大清渠边生活了一辈子。他家所在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年蒸发量1500毫米以上,降水量却不到300毫米。但在蔡万程老人的记忆里,却极少见过人饿肚子:“因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清渠边,受着恩惠。”

  让蔡万程记忆深刻的还有从小就听父辈们念叨的“家边流过的唐徕渠”。大清渠因与唐徕渠紧紧挨着,为此,老人说父辈们总叫大清渠为“贴渠”。

  唐徕渠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宁夏引黄古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夏依黄河而存在,依黄河而发展,跟黄河息息相关。青铜峡则属于宁夏引黄古灌区的核心地带。

  自治区渠首管理处大坝管理所副所长王树华介绍,之所以称为核心地带,是因为宁夏引黄古灌区分布着25条干渠,其中古老的干渠有14条,青铜峡就占了9条,所以称为“九渠之首”。“九渠之首”又以青铜峡水利枢纽为界,坝下为青铜峡灌区,坝上为卫宁灌区。青铜峡灌区又以黄河为界,分为河西和河东,河西分布着6条干渠,河东分布着3条干渠。

  深秋时节,从青铜峡水利枢纽开始的9个古渠道,如明珠一般镶嵌在黄河两岸,虽然已经停止灌溉,但被它们滋养的数百万亩土地却是一派金色的丰收景象。

  近年来,青铜峡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水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涵养绿水秀林,融入沿黄生态经济带,书写了以水兴城、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在蔡万程的认知里,家门口的两条渠、眼前丰饶的庄稼,与自己的生命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恩赐。“从小就生长在这个地方,自记事起我们村种庄稼淌水都很方便。近几年,政府又投资把咱们村打造成旅游景点,家家户户的日子越来越好。”蔡万程说。

  而王树华上大学时学的是水利专业,2000年毕业后,从此与水为伍,与河为伴,一干就是20年。

  “青铜峡灌区分布的渠道历史比较悠久,像秦渠、汉渠、唐徕渠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青铜峡拦河大坝没有建成之前,灌溉保证率比较低,面积只有192万亩。1968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以后,灌溉保证率提高了,由过去的无坝引水变为有坝引水,现在灌溉面积达到500多万亩,是解放前的3倍。”王树华说。

  经过多年努力,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我国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实现了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而蔡万程所住的韦桥村,正是宁夏引黄古灌区,是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所在地,更是唐徕渠、大清渠、汉延渠和惠农渠四大古渠之首,素有“汉唐古渠第一村”之美誉。

  从青铜峡市大坝水利管理所往远处看,这些古老的灌溉渠道早已融入这片土地,滋润着百年古柳,守望着明代石狮和镇河铁牛,厚重的历史因水而生,因水而存续,因水保持着不竭的生命力。

  在青铜峡的每一条渠、每一处闸、每一座坝,都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厚重历史遗迹。

  在宁夏,有这样一座“博物馆”,它是在原地展出实物,没有任何移动;它是有生命力的,至今还在发挥效益。在这个神秘的“博物馆”中的展品,就是分布在宁夏大地上的每一条渠、每一处闸、每一座坝,还有那无数的水利工程及设施。

  宁夏水利博物馆的展厅,是由千秋流韵、盛世伟业、水利未来、水利文化、水利人物等6大部分23个单元组成的“水历史文化长卷”,通过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图文展示、视频演示和多媒体特效等多种方式演绎,使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参观者眼前,让大家沿着一条缓缓流淌的水迹,生动地“阅读”了宁夏引黄灌区2000多年的水利历史和文化。(记者 马一萍 何英 马玉菲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