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63户4041名未脱贫人口全部脱贫退出;
同心县顺利通过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等5次“国考”;
盐池县脱贫攻坚实践经验成果荣获“中国精准扶贫优秀案例”;
同心县旱天岭村丁建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十三五”期间,我市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1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8.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盐同红集中连片区贫困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变;
……
新年伊始,回望2020年及过去五年,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串串饱含艰辛与温暖的关键词跃然眼前。
这些成绩和经验,是全市上下自我加压、奋力拼搏的结果。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村道变宽了,房屋变新了,口袋变鼓了,贫困地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心切了。
1月25日至26日,在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期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等内容,仍然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我市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谋划在‘先’,谋业在‘实’,谋远在‘行’,用‘绣花’功夫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李朝辉代表表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不要随意调整帮扶对象,确保帮扶成效的连续性。
王永福、王金玉代表建议,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中,注重强化农村劳动力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完善大病救助机制,有效防止群众因病返贫。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继续抓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提升工作,抓好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抓好农村改革,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吴学冬代表表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看“三农”工作成效。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是一个发展大局问题。
潘鑫、白永德代表建议,要巩固改水改厕、危房改造成果,建立完善管护运营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盘活农村“空心房”和闲置资源,在全区、全国打造亮点。
“正确认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二者关系,对于统筹衔接、协同做好两项工作至关重要。”温锦梅代表建议,应加快产业发展,强化人才支撑,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充分调动并发挥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如何统筹考虑乡村振兴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发展要求,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
“瞄准市场需求,精心谋划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与路径,进一步做大做强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和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支持探索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相互参股,把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创业机会尽量留给农民,全面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农村业态类型丰富、产业兴旺。”王玉静代表说。
“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规划目标中提出,要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把红寺堡区建成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脱贫致富示范区。要全面做好移民安置区的产业发展、稳定就业和社会融入三件大事。”王忠强代表建议,要进一步加大红寺堡区葡萄酒、肉牛滩羊、黄花菜等重点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富民产业进一步上规模、提档次、增效益。(记者 杨娜)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