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车间,只见上百台数控设备有序排列,工人对着电脑显示器精准测量阀门零件,无人驾驶的自动引导小车来回穿梭,准确无误地配送装配零件。这里拥有国际领先的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工人、机器、数据的互联互通,形成了虚拟与现实生产实时互动的智能化制造模式。
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是吴忠仪表以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自1959年成立以来,这家老牌企业始终扎根于控制阀领域,凭借着深厚的技术底蕴、持续的创新投入和卓越的人才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控制阀行业的龙头企业,也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贡献了重要力量。
科技创新 提升自主研发硬实力
“我们历经将近一年的时间研发的这台调节阀,已经顺利完成,并接到来自国外的订单。目前,这款产品是国内口径最大的调节阀。”6月18日,在该公司制造车间里,产品研发一部部长罗先念站在他们的“新作品”前骄傲地说。
经了解,这台调节阀组装完成以后高5米、重12吨,主要用于零下165摄氏度LNG液化天然气的流量控制,能够实现在低温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我们攻克了口径大、压力高、气候环境复杂等技术难题,让它具备了调节精度高、运行平稳、可调节范围广的优势。这项核心技术已经走在了国际前沿,达到了新的高度,提升了‘中国阀’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罗先念说。
从最初仅向国内市场供货,到如今已成功进军国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吴忠仪表在重大装备关键调节阀研发中不断深耕,先后突破国外30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多类控制阀产品的进口替代。
近年来,我国为保障能源安全加大油气储运工程建设,但该领域关键阀门依赖进口。2021年,吴忠仪表接到为油气储运生产控制阀任务后,联合中石油华北油田和国内重点高校“揭榜挂帅”,主攻储气库关键控制阀。研发团队不畏艰难,针对密封、摩擦磨损等技术难题,进行了上千次反复试验,不断更换思路、改进工艺,最终在2023年成功生产出成品。该产品不仅替代了两套设备功能,价格更是只有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目前,已向华北油田等企业交付30台设备投入生产运营,运行平稳,成功替代了进口产品。
在蛟龙号下潜4500米的深海,在中国油气项目的海上开采平台,在西气东输的关键管道,在我国1000万吨/年炼油、80万吨/年乙烯、1000万吨/年炼钢、100万KW火电和核电、“十三五”国产化项目以及中俄东线等重大装备制造中,都有吴忠仪表的身影。
今年1月份,吴忠仪表接到生产稳压阀任务后,技术人员全力以赴开展技术攻关,仅用5个月时间便制造完成。“从设计方案到加工制造、实验验证,突破了层层技术关卡,经过上百次实验,并针对实验数据反馈,对关键的零部件进行多次优化升级,最终成功交付。”6月19日,在该公司实验室里,技术员兰付强介绍道,该产品目前是国内首台适用于高温高压多种工况下的一款稳压阀,在我国核电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吴忠仪表的科研实力离不开其完善的创新平台建设。该企业先后建立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夏自动化仪表院士工作站、宁夏煤化工控制阀工程研究中心与宁夏重大装备关键调节阀研发创新团队等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开发了控制阀新产品60多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取得569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面对激烈的市场形势,我们企业也遇到过‘瓶颈’,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创新,勇于突破,企业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好。”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占富说。
人才汇聚 点燃创新发展强引擎
6月19日,身着深灰色工装的老师傅季永培,在车间工作台前聚精会神地进行组合卡具的工作。他的组合夹具技术在个性化定制产品联合攻关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是1980年进厂的,在这里工作了40多年。2022年,我办完了退休手续后,领导找到我,以返聘的形式,让我继续留在公司,发挥所长,我特别高兴。”说起这事,季永培难掩喜悦。返聘这三年来,他把工装夹具技术的绝活儿教给了年轻人,帮助企业打磨出更多高端产品。
杨占富表示,公司非常重视践行和传承工匠精神,无论是车工、钳工,还是技术、工艺装备岗位,都有一大批能工巧匠,这些能工巧匠是支撑企业创新创造的重要基础。
重视人才,是吴忠仪表发展的核心动力。针对宁夏吸引人才的现实情况,吴忠仪表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引进、培养人才的办法,就是以“金字塔”模式培养人才。先搭建人才金字塔的塔基,大量招聘宁夏籍或本地高校毕业生,稳住人才底座;高薪聘请少数塔尖人才,发挥“师带徒”作用;在底座和塔尖架构稳定后,积极培养或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创新团队。
今年52岁的总工程师王学朋,自1996年进入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技术员后,多年如一日扎根生产一线,逐步成长为高技能人才。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中俄东线长岭站大口径调压装置关键用阀”和“华北油田苏1和苏4储气库注采双向高压轴流式调节阀”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等水平。他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制约煤化工长周期运行的关键控制阀核心工艺合作研究”,奠定了煤化工领域高端控制阀的技术基础。在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上,王学朋团队的产品成功替代了进口设备,使项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8%以上,节约控制阀投入20亿元。
“一人行只能成工,众人行方能成匠。”王学朋认为,技术创新的背后,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产业工人队伍。近5年,他培养了30多位技术骨干,带领团队获得了78件专利。
企业的技术进步、研发创新离不开人才队伍。近年来,吴忠仪表通过成立李军技能大师工作室,王学朋、温永新、温海等工匠创新工作室培养“工匠型”企业技术领军人才。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挑选技艺精湛的老师傅与新员工签订协议,快速培养新员工独立操作能力,目前已培养企业工匠30多名。
除了培养内部人才外,吴忠仪表还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引进国外高科技人才。2015年7月,在美国洛杉矶成立研发中心,重点攻关百万级超临界发电机组三种主要控制阀和高压油气田关键控制阀,与美国CCI和德国HORA等国际一流厂家直接竞争,替代进口,实现国产化;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了天然气储运关键控制阀,与中海油研究总院共同开发深水控制阀并成功完成下水测试,与中石油合作开发了输油输气管线控制阀,与神华宁煤共同开发煤化工特殊阀,并全部实现国产化;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五所高等院校广泛开展高端控制阀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共同打造控制阀创新工程。
一系列人才创新举措,为企业持续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我们现在已经全面进入高端控制阀、军工核电等重要领域,为各种重大装备、各项重大工程项目提供服务。”杨占富表示,企业将坚持自主创新,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开发出更多可替代的新产品,加快智能化建设,实现产品产业化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力争在高端阀门应用领域再取得新突破,推动我国控制阀产业做精做强,实现科技创新高水平自立自强。
记者:洪蓉 何欣
编辑:王艳蕊 校对:马宝勤
审校:何磊
审核:毛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