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向健在的截至2021年7月1日党龄达到50周年、一贯表现良好的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首次颁发后,将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一般每年“七一”都将集中颁发一次纪念章。根据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统一安排,今年我市组织各基层党组织采取深入摸排、考察了解、逐级上报等方式摸底统计,确定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党员3100多名。
一枚枚奖章凝聚着老党员的付出与奉献,一束束鲜花饱含着年轻后辈的敬意与感谢。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我市部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聆听他们讲述心怀党恩跟党走的故事。
张维国:永葆党性做一名合格党员
6月29日,在青铜峡市裕民街道银河社区教育小区张维国的家中,81岁的张维国开心地展示他获得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1966年,张维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直到1971年7月1日,他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50年前的这一天,对于张维国来说,是个重要而特别的日子。6月24日,当他被告知要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老人特意把自己打扮了一下,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对他来说,这是个庄严的时刻。张维国小心翼翼地捧着纪念章细细摩挲,心情激动,感慨万千。
“我是1940年出生的,生在旧社会,长在新社会。年幼时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多,上不起学。如果没有共产党的培养,哪有我的今天?是党培养了我,让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张维国说。
张维国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教育一线,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受张维国的影响,家里的儿女孙辈也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的一员。
“我入党50年来,深刻地感受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拿到这个荣誉后,我心情非常激动。虽然退休了,但作为一名党员,应当永葆党性,自始至终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继续发挥余热,为人民服务。”张维国说。(记者 马一萍)
杨建川:入党52年初心如磐担使命
52年,于人生而言,早已知天命。在今年74岁的杨建川看来,52年的党龄,则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那便是守住一颗初心。
“今天给我们老党员颁发纪念章,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为自己高兴,更为党高兴,我要坚决跟着共产党走,这是我早已认定的事情。感谢党组织,一直惦记着我们!”抚摸着胸前金灿灿、沉甸甸的纪念章,杨建川难掩内心的激动。
杨建川是青铜峡市峡口镇沈闸村人,1969年6月,22岁的杨建川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生产队到村里工作了近30年,他是村民爱戴的老村干部。多年来,他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付出,带领村民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将村里建设得越来越美丽。
如今,沈闸村富裕了,乡亲们的口袋鼓了起来,杨建川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这些年无论是维修村道,还是抗击疫情,他都积极捐资出力。
“我是一名党员,党和政府组织开展的活动,我一定要参加,不能落后。”杨建川说。
活到老、学到老。古稀之年的杨建川,跟紧时代的步伐,常学常新。村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员主题日活动,他都积极参加。
“我是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成长的,作为一名农村基层老党员,我矢志为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农村的新天地,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杨建川一字一句,执着而坚定。(记者 马一萍)
田怀:这辈子都跟着党走
“入党50多年来,我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感恩、诚信,爱党、爱国、爱人民。我是贫苦农村出来的,是党给了我学习、工作的机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有着54年党龄的老党员田怀胸前挂着刚获得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心情无比激动。
回首54年党员生涯,今年74岁的田怀讲述着自己入党时的经历。
“我是1967年2月27日入的党,当时我入党很艰难,但是决心很大。为了入党,我写了27封申请书,写了一封血书,最后才入党。”田怀说。这次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他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得这种荣誉是金钱都买不到的,是他一生的骄傲。
田怀说,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如今什么都不做,政府每个月、每年还会给各种补助。那个年代,出远门要走几天几夜;现在坐上孙子的小汽车,再远都不觉得远。那时要找个人带个信,大费周折;如今有了手机,不但能听声音,还随时能从视屏里看到人……
“我这辈子一直勤勤恳恳工作,坚定跟党走,一心一意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就是想对得起党对我的培养。”田怀说。
退休多年,田怀一直参与社区的各项工作,尤其在紫薇小区进行老旧小区改造的时候,他带着一些老党员就居民关注的下水道改造挨家挨户做工作。“咱们的生活被下水道淤堵影响了多年,以后管子通了,大家一起受益。”田怀连续做思想工作好几个晚上,终于给居民讲通了道理。后来换了新的下水管,楼上楼下的居民很满意。
在田怀的影响下,他的几个子女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孙子也在上大学期间,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他经常教育儿孙要爱党、爱国、爱人民,要为社会作贡献。(记者 马一萍)
周荣:不负人民不负党
6月29日,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75岁的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村民周荣激动地说:“感谢党,感谢国家!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很光荣。”
周荣出生在同心县韦州镇扁窑村,1971年4月25日,25岁的周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今年是他在党的第50个年头。19岁那年,周荣被村上推荐参加医术进修。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一心想着学成归来回报乡亲。毕业之后,周荣毅然回到家乡,成为村上仅有的“赤脚医生”。
当时的扁窑村医疗条件落后、交通不便,周荣每天徒步几十公里到村民家中问诊,脚上经常磨出水泡,但他从来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第二天继续问诊。几十年如一日,周荣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布鞋,脚底留下了厚厚的老茧。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周荣总说,作为一名党员,就要担当作为、为民解忧,救死扶伤不仅是责任,更是义务。
1979年,周荣被选任为谭庄村党支部书记。在任职期间,周荣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兢兢业业,积极为该村谋发展、谋出路。为了解决村民的出行问题,周荣扛起锄头,拿起铁锹,带领大家开凿了几十公里的山路;为了改善村民生活,他身先士卒、积极动员,带领大家开垦荒地种菜、种粮,增加村民收入;为了防风固沙,他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设绿色家园。
如今,周荣搬迁来到红寺堡区,他虽不再担任村医和村支书,但闲暇之余依然会积极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用心帮助群众解决邻里纠纷。用周荣的话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要不辱使命,不负人民不负党,这一生就值了。(记者 贾丽)
张福贵:平凡人的不平凡
前几日,吴忠市红寺堡区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为135名老党员颁发纪念章,79岁的张福贵是其中一员。
1969年3月,张福贵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张福贵任新庄集大队总支书;1976年,张福贵被分配到新庄集乡细沟子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21个年头,直至1992年退休回家务农。2000年,张福贵和家人一起移民至新庄集乡洪沟滩村,现已搬到博大小区居住。
张福贵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扎实工作,任劳任怨,遇事总会与班子成员积极交流,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张福贵还积极鼓励村民发展产业,努力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在村民都不愿建设农牧场时,张福贵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促使该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农牧场建设,受到了村民一致认可和称赞。
退休后,张福贵依旧发挥余热,关心农村建设发展,协助村干部做好工作,充分发挥作为老党员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建言献策。每当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他总是克服困难,积极参加,针对村里的现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得到村“两委”的采纳,为全村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张福贵虽年事已高,但他仍不断学习政治理论,经常通过看电视、听广播的方式,了解时事政治,与时俱进,积极参加党内学习教育。张福贵用实际行动阐释着只要心怀为人民服务,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值得每一个在基层奋斗的工作人员学习和发扬。(记者 贾丽)
闫学礼:对党忠诚跟党走
6月29日,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东川村,80岁的闫学礼回忆起当时入党时的情景,激动地说:“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那一天,对我来说是最开心的一天,也是我这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一天。”
1969年7月,闫学礼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原同心县新庄集乡徐冰水村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兼会计。60年代的生活十分艰苦,闫学礼和两个村干部带领群众开荒种地,办公在一个小土窑洞里,学习、开会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在田间地头开展。由于没有交通工具,闫学礼去县上开会只能靠步行,来回一百多里路,每次开会补贴0.5元,他都会拿回来交给大队会计补换成工分,虽然生活很艰苦,但闫学礼觉得很充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闫学礼的付出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群众还自发用一片红布绣了一面锦旗送给他,至今,这面锦旗他还珍藏着,直到女儿出嫁的时候,闫学礼将锦旗当做嫁妆送给了女儿。在闫学礼的谆谆教诲和熏陶下,两个儿子和三个孙子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一名老党员,闫学礼时刻牢记自己党员的身份,关心党的工作,积极发挥余热,以一个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经历了多少风雨历程,现在的年轻党员有些都不知道,所以更要好好学党史,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对党忠诚,听党话,跟党走。”这句话他时常挂在嘴边,早已成为东川村年轻党员的座右铭。(记者 贾丽)
青铜峡市为党龄达到50周年、一贯表现良好的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马一萍 摄
红寺堡区给在党50年的老党员颁发纪念章。贾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