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荣誉,镌刻着鱼水情深的故事;
沉甸奖牌,彰显着众志成城的坚定。
塞上春潮涌,捷报动山河。四月的黄河岸边,一川碧水裹挟着喜讯奔涌而来——今年,在新一轮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评选中,吴忠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至此,吴忠市第5次获得该项荣誉。这是我市军民鱼水情的新时代印记,更是双拥旗帜永不褪色的最好见证。
荣誉背后,是“军爱民、民拥军”在吴忠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扬革命老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不断加强军地互动、深度融合、联建联享,推动双拥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
聚焦重点 引领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发挥双拥工作联系军地军民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军政军民团结,亲自出席双拥重大活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双拥工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扛牢双拥工作的政治责任,积极完善双拥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齐抓共管、军地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部队需求在哪里,服务保障就到哪里。我市聚焦服务保障部队建设,在保障部队“三前”上用力,服务军人“三后”上用心。在吴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科,记录着全市双拥工作最新任务。这不是简单的数据,而是双拥工作的“作战地图”。科长何斐鸿调出驻吴某部训练基地建设项目档案——从土地划拨到减免规费,从环评审批到水电配套,我市多个部门通力配合,用最短的时间全力协助驻吴部队完成建设任务。多年来,我市先后落实军地互办实事43项,14场重大演习保障任务实现“零延误”。
2024年11月22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市司法局、市科协、吴忠新区医院、吴忠市康复专科医院深入驻吴某部队开展“情暖军心强国防”法律、科技、医疗进军营活动,为部队官兵带来丰富实用的知识技能与贴心关怀,进一步融洽军地关系,推动军地融合发展,筑牢军民团结的坚实桥梁。据统计,全市上下持续开展“兵妈妈谈心”,法律、文艺、厨艺、医药、教育、政策“六进”军营活动100余场次。配置移动取款机、流动图书站等解决部队实际需求,在全区率先开通“拥军班车”“拥军专线”,拥军服务得到好评。
“感谢组织的关心厚爱,我将继续珍惜军人荣誉,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再立新功。”转业军官田立学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前谋划、提前安排、提前介入,摸清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安置对象需求两个底,安置人员与征集岗位比例达1:1.4,做到妥善安置、合理使用、人尽其才,确保安置“双匹配”、人岗“双满意”。
截至目前,高标准安置转业军官和退役士兵133名,解决324名军人子女入学、21名随军家属工作调动及35名单身官兵婚恋等问题。投入资金1.23亿元足额发放义务兵优待金和优抚金。完成1492名退役士兵社会保险接续,解决765名退役士兵安置历史遗留问题,发放安置资金3413万元。
军地互动 推动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滚新公路两侧的“军民共建林”里,驻吴部队官兵连续多年参与生态建设,提高了整体绿化水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带动了枸杞园、葡萄园等一批特色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吴忠军分区投入1238万元助力“支部提星、产业提效、助学提志、乡风提味”四大赋能工程;武警吴忠支队投入230余万元精准帮扶张家树村;驻吴某部连续6年投入213万元帮扶同进村产业发展;驻吴部队累计出动7200余人次参加抢险救灾、宁马赛事等急难任务,勇当地方建设突击队、民族团结排头兵,展现“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忠诚本色。
吴婧是盐池县青山乡方山村人,退役后当选为方山村党支部书记,是全县最年轻的“兵支书”。“作为党支部书记,守卫好这片乡土是我的使命!”就任后,她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两委”班子,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千方百计为群众增收致富想法子、找路子。我市共有197名“兵支书”“兵主任”“兵委员”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54人担任党支部书记或主任,7名优秀兵支书挂职乡镇党委副书记。全区首支退役军人执业律师、金融机构志愿服务队陆续成立,全市61个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组织3100余名志愿者,在乡村全面振兴、抢险救灾、社会治理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王启才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和“最美拥军人物”提名,蔡国等7人获评全区“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
国防教育的“吴忠模式”同样令人瞩目。2023年2月28日,利通区第九小学一百多名师生以视频连线的形式,与西藏阿里曼扎边防连的官兵一起唱歌、升旗,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国防教育课。感受着战士们为祖国边防的坚守,学生马小军说:“长大后我也要穿军装、守边疆!”
每年春节,我市组织市直机关干部、学生为戍边官兵制作贺卡、手抄报、慰问信7000余份,寄送慰问大礼包1950余份,为戍边连队寄送慰问物资40.4万元,慰问吴忠籍戍边官兵535名,发放慰问金80.6万元,全区首个与海军大连某连队“城连共建”,双向互动成效明显,受到退役军人事务部表扬。
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特色国防教育品牌,同心县韦州镇红星完全小学获评全国“八一爱民学校”,4所学校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打造品牌 厚植新时代双拥文化沃土
在吴忠市“崇军商业街”,每家商户的电子屏上都滚动着“军人军属优先”标识。吴忠市巧厨娘餐厅店主郭立君今年38岁,是一位拥军优抚的热心人。她的店里为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优质、优先、优惠等“三优”服务,购物可享9折优惠。目前,涵盖“衣食住行、业保教医”等领域3000余家崇军单位和4条崇军商业街不断织密全市“崇军网”,社会化崇军在吴忠蔚然成风。
在吴忠市朝阳小学少年军校会议室里,一个瘦削的身影吸引了师生们的目光。这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一身旧军装,胸前缀满军功章,身姿挺拔,步履如风。“蔡爷爷,您来了!”稚嫩的童声,让老者的双眼瞬间溢满笑意。“蔡爷爷”名叫蔡国,是一位参加过边境作战的老兵。每年全民国防教育日,他都会来到学校,为师生上国防教育课。在吴忠,“老兵宣讲团”成为吴忠“双拥+民族团结”品牌,在全区全域推广,10余万人次在红色故事中汲取力量。
我市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烈士陵园改扩建项目,军休老年大学成为全区示范样板,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中主阵地作用日趋凸显。连续10年在主流媒体开设“双拥在基层”专栏,抗美援朝老兵哈生贵短视频入选纪录片《1950,跨过鸭绿江》,在新媒体官方账号获点赞400多万,被评为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连续五年举办“兵眼看吴忠”作品展;成功举办“你好,双拥模范城”全媒体宣传活动,点亮仪式全媒体网络现场直播观众69万人次、点赞13.6万。《妈妈》获全国双拥主题微电影三等奖,《一封未寄出的感谢信》、小说《冰山红嫂》等文创作品不断厚植双拥文化底蕴,“吴尚光荣、情有独忠”双拥品牌熠熠生辉。
从2008年首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到如今实现“五连冠”,吴忠军民用20年耕耘,将双拥工作锻造成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鱼水深情,每一次荣誉都是新的起点。“五连冠”不是终点,而是军民携手奔赴未来的冲锋号!全市上下将在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吴忠的壮阔征程中,续写新时代双拥工作更加辉煌的篇章。
记者:吴荣 见习记者:董泊麟
编辑:李瑞玲 校对:邵玉璐
审校:何磊
审核:毛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