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盐池县王乐井乡牛记圈村小沙窝自然村,村干部和村民探讨今年蔓青的种植和收成情况。
10月25日,在盐池县王乐井乡牛记圈村小沙窝自然村,官发福在自家地里挖土豆。
牛记圈村位于吴忠市盐池县王乐井乡政府驻地北部15公里处,全村土地面积150平方公里,辖11个自然村。“老、穷、旱”是人们对牛记圈村的旧记忆。盐池县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牛记圈村后发赶超,跃升为盐池县脱贫富民先进村。
全国一村一品草畜产业示范村、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翻开近5年盐池县脱贫攻坚优秀名录,牛记圈村位列其中。全村共有草原面积13.5万亩,林地面积44599亩,生态林面积11157亩,耕地25722亩,人均占有耕地9.8亩。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500元。
种植业成了村里的新“名片”
过去,牛记圈村除传统农业——种粮外,没有其他产业,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垃圾遍地,道路泥泞,河道淤塞,是个典型的“后进村”。
打好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是关键。牛记圈村发展什么产业?如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成为当前的大事。该村紧紧围绕盐池县脱贫富民目标,以基层党建工作为引领,以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为契机,着力推动资源整合发展,因地制宜、凸显特色。综合考虑牛记圈村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市场因素等,该村将土豆、红葱等纳入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进行发展,与此同时,建成滩羊养殖业示范基地,带动村民致富。
从牛记圈村出发到小沙窝自然村约几分钟车程。10月14日,刚进村子,远远看到村道两旁一座座新建的瓦房。在这些房子的后面是一大片的葱,一直绵延至远处的山脚下,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香辣的红葱味。
“要不是种植了红葱、小杂粮、土豆,村里人可能还是很穷。”今年60岁的牛记圈村小沙窝自然村村民官发青说,小沙窝自然村地理位置没有任何优势,在没有大规模种植前,大多数人认为在村里待着没什么盼头,年富力强的人都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小孩留在家里。
变化发生在脱贫攻坚工作启动那年。
这一年,红葱、土豆的行情看好,恰逢村里推广种植红葱、土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扣除农药、化肥等成本,每亩地可以赚2000元,小沙窝自然村村民尝到了甜头。“我们这里的红葱品种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有种独特的辣味和香味,尤其做凉拌鸡的蘸料,能提升鸡肉的鲜味。”官发青说。
种植业逐渐成为村民的摇钱树。以前外出打工的村民,这些年陆续辞工回到村里,靠种植红葱、土豆发家致富。
今年58岁的村民官发福就是其中一个。2014年,官发福回到村里与妻子发展种植业,一年赚了小10万元。“现在种地、收割都是机械化,干啥政府都有补贴,回来种地要比在外面打工赚钱容易。只要肯吃苦,日子就没有过不好的。”官发福说。
如今,村里种植红葱、土豆的村民也多了起来,家家户户少则种三四亩,多则几十亩,村民靠着种植业过上了好日子。
养殖业让村民发起“羊”财
一路走来,记者并没有发现羊群的影子,它们在哪里呢?直到来到牛记圈村牛记圈自然村,一排排整齐的羊圈才解开了这个谜团。
“过去,村里的羊都是放养,而这里却是荒漠化植被,我们发展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王乐井乡牛记圈村第一书记赵玉才说,为了保护珍稀植被,2003年,村里开始封山禁牧,走标准化规模养殖之路。如今,牛圈村的滩羊生产已实现由单一分散饲养向园区集中科学饲养、市场化经营的转变。
走进养殖户牛保林家的羊圈,“咩”声此起彼伏。牛保林正在羊圈里给羊喂饲料。“最多的时候,我养了900多只羊,今年已经出栏200只,最好的一只卖到了1800元。”牛保林说,他家的羊按照近两年的市场行情,平均每只净赚500元至700元,每年纯收入达20万元。“我们只管养,村上已经给我们打开了销路,根本不愁卖。”
牛保林口里的“打开了销路”,说的是村里为解决制约农民增收和滩羊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探索出了“支部+协会+养殖园区+党员+农户”的“5+”模式,实现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转变,还成立了滩羊协会和滩羊养殖合作社,带动近200户养殖大户养羊增收。“养殖户在新模式的带动下,养羊的积极性很高,日子也越过越有劲了。”盐池县王乐井乡牛记圈村党支部书记牛有朋说,村里也积极争取了扶贫资金,入股种植养殖合作社18万元,每年分红1.92万元。
“以前,养羊没有太多讲究,现在可不一样了。不能给羊随便喂食,喂养的时间要按时按顿,饲料也是配比好的,讲究精益求精,一点都不能马虎。我们的滩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是羊肉中的‘劳斯莱斯’。”对于滩羊养殖的变化,牛保林深有体会。
“你的羊最近有没有卖?”“卖了近100只,卖了十来万元……”赵玉才和牛有朋走进官发福家,询问他家的基本情况。官发福不仅搞种植,搞养殖也是好把式。“靠天吃饭风险大。现在政策好,干啥都补贴,养羊比过去能挣钱。”官发福翻动了几下羊的口粮,然后指着羊圈旁边的车和房笑着说:“这是我新盖的房子和羊圈,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加上政府的补贴,我买了车和拖拉机。”
牛记圈村张步井自然村村民王春梅是个有想法的能人,她做事总是“不走平常路”。她和丈夫孙广义也养羊,不过,在村里转了一圈后,她就转变了思路,打起了羊产业的主意。她开始做起了奶皮子生意,如今,她的奶皮子一张能卖到50元,比市场上一张5元的奶皮子整整贵了10倍,一天最多卖8张左右。王春梅自豪地说:“我做的奶皮子是纯羊奶的,也是纯手工的。一张做下来需要3到5个小时,一点膻味也没有,老百姓都很喜欢吃。”
张步井自然村、牛记圈自然村、小沙窝自然村的变化只是牛记圈村的一个缩影。如今,在脱贫富民政策的驱动下,农民的钱袋子已经慢慢鼓了起来,日子也红火了起来,幸福感升了起来。(记者 冯荣 张丽坤)
相关推荐
-
2020/09/04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