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位置:首页 >理论
红寺堡区脱贫攻坚之路的几点启示

市委老干部局 蔡学文

  吴忠市红寺堡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开展“1236工程”,引黄河水浇灌罗山脚下干渴的土地,从西海固等贫困山区搬迁移民20余万人,开发水浇地40多万亩。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吴忠市红寺堡区,现辖两镇三乡,一个街道办事处,65个行政村。现在的红寺堡早已变成了绿树成荫、阡陌纵横、多种产业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农村。红寺堡的前世今生充分说明,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脱贫攻坚的根本途径。

  因为缺水,贫困甲天下。

  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属贫困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年平均气温只有3℃到8℃,水资源奇缺,干旱、低温、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农民的生存条件极度艰难,生活的极度贫困加上人口的过快增长,加重了群众生活的负担。

  引来黄河水,荒山野岭变绿洲。

  西海固地区人民生活的贫困状况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立即派出工作组到西海固调研。1994年8月,全国政协委员106人深入西海固地区视察群众生活状况。根据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起草了《关于将扬黄扶贫灌区列为国家九五重点项目》的报告。1994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很快批复宁夏的报告,后来简称“1236”工程,并安排资金30亿元。

  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自治区党委、政府在罗山脚下摆开了引黄灌溉扶贫攻坚的战场,基本实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温饱、五年脱贫、十年致富的目标。

  2009年9月,国务院批复设立了吴忠市红寺堡区,迎来了红寺堡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截至2014年,红寺堡农村等级公路已达502公里,投放公交车78辆,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电、通广播电视、宽带,农村信息覆盖率100%,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2017年红寺堡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9.3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居民人均收入13752元,全区新型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8亿元,比上年净增18.2%……一个年轻的新型县级行政区域展现在罗山脚下,受尽千般苦难的红寺堡人民迎来了美好的春天。

  几点启示:

  一、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心是红寺堡开发的强大动力。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关心贫困山区群众的生活状况,1986年全国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到1992年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1994年,国务院制订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等……经过努力,到1999年,南部山区八县农民人均收入由1993年的429元提高到1108元,人均粮食产量由273公斤提高到358公斤,贫困人口由139.8万人减少到30.5万人。得益于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扶持,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

  二、人民军队的全力支持是摆脱贫困的动力之一。从1965年起,兰州军区经批准,在红寺堡荒地上修建了训练场地。1995年,当自治区人民政府向部队提出开发红寺堡的意向后,兰州军区经向中央军委请示、多方协商后,很快同意了地方政府的请求,训练场地重新选址。1999年,红寺堡开发进入第一批移民搬迁阶段时,运输车辆遇到困难,宁夏军区主动请缨,派出400多名官兵、20余台车辆往返10多个来回,帮助西海固800多户移民搬入新家,同时承担了大量平田整地、挖渠修路、建筑民房等任务。

  2001年5月,红寺堡开发区遭遇沙尘暴侵袭,部分刚开挖的水渠被黄沙掩埋。宁夏军区首长得知这一消息后,紧急调动兵力1000多人、车辆50多台,顶着风沙苦战11天,清理被沙子掩埋的渠道200多公里,平整土地1500多亩,栽植治沙草网格200多亩,为当年春播赢得了时间。

  三、发展多种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光明大道。红寺堡群众心中牢记着一个数字——1.88亿立方,这是国家每年允许红寺堡从黄河抽取水量的限额。红寺堡群众算了一笔账:每年种一亩玉米需水400多立方,收入仅六七百元,栽种一亩葡萄,只需260立方水,收入可达3000元,而种一亩枸杞用水更少,因此调整种植结构有着重大意义。

责编:李娜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