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舌尖上的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一头连着广大生产经营者,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如何答好这张民生“答卷”,实现食品安全长治久安?长效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是基础,吴忠给出了答案。
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严抓食品的生产源头、市场流通、监管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不断筑牢食品安全屏障,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自2021年,我市被国务院食安办纳入第四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推荐城市以来,连续5年位列全国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西北地区第1名。
紧盯生产源头 筑牢食品安全“头道关”
食品安全源头在田间,抓好农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市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规范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管理,逐步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智慧化监管,不断筑牢食品安全的首道屏障。
7月9日,在利通区金积镇露田洼子村,利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双喜挥起铁锹深挖土壤,沿着切断面从下往上取适量的土。随后,对土样进行填写标签,注明种类、地块名称编号等。
土壤环境质量是关系老百姓“吃”“住”安全的大事。全市534.56万亩耕地全部为优先保护类耕地,布设农业用地土壤监测点位34个,56家单位被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推行“合格证+检测+追溯”电子合格证模式,建立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29个、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点181个,农兽药质量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8%、99.1%。王双喜说:“除了每年开展土壤基本属性及投入品监测,我们还持续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和有机肥代替化肥行动。推广测图配方施肥、高效节水灌溉等技术。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控制土壤污染风险,确保土壤安全。”
我市还积极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在确保土壤安全的情况下,生产出更优质的农产品。
当天,在利通区金积镇露田洼子村的微生物菌肥玉米水肥一体化实验田,水肥一体化、智慧监管系统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让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吴忠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马少兴和王双喜一起查看玉米生长情况。
“我们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及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应用,增加了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用量,确保土壤安全。有了高质量的土壤,才能种出绿色、安全、优质的农产品。”马少兴说。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我市还通过健全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为肉菜赋上“身份证”,让食材流通全链条“透明化”。
在利通区古城镇新华桥村振红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市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和合作社负责人李振红等人一起走进温棚,随机采摘黄瓜。
随后,李振红对黄瓜农残进行检测。她说:“在销售前,基地的蔬菜都必须进行全面细致检测。检测数据还会上传给吴忠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系统。检测合格后,才能贴上合格证出售,大家可以放心购买。”
我市通过智慧监管系统平台实时监测全市农产品经营主体农残检测数据。截至目前,该平台已上传检测数据8000余条,涵盖蔬菜、瓜果、鸡蛋、滩羊4大类、700余小类,实现了“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
在宁夏涝河桥食品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按照规定流程进行屠宰作业。驻场官方兽医杨丽琳正在对肉品进行检疫检验,新鲜安全的牛羊肉将从这里销售至本市及周边城市。
食品的安全、放心,是老百姓最基本的诉求。为确保居民吃上放心肉,我市压实屠宰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确保屠宰环节自检率和抽检率分别达到5%和3%以上。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文婷说:“为保障肉食品质量安全,我们持续对畜禽养殖、屠宰、无害化处理等环节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添加‘瘦肉精’等违禁物质,经营来源不明、未经检验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畜禽产品等违法行为,全力保障畜禽肉类产品质量安全。”
数字赋能 严把食品“入口关”
从后厨到生产、从加工到配送、从线下到线上……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打造食品监管“智慧大脑”,赋能食品行业“阳光”场景,守护群众“舌尖安全”。
7月7日,在吴忠市滨河中学,后厨一片忙碌景象。该学校通过架设在后厨的摄像头,加工流程实时直播、过程一目了然,实现食品加工的过程可感、来源可溯、流向可追、问题可查、责任可究。
食品安全是幼儿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利通区第九幼儿园安全总监曹雪娇习惯性打开手机,通过互联网观看后厨现场情况。她说:“不仅仅是我,只要家长想了解孩子就餐的环境和吃的饭菜情况,都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查看。我们还也会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食品安全主题教育活动。”
当天,在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硕大的电子屏上,后厨一览无遗。为了确保师生吃得安全,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对餐厅食物进行检查。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该院学生杨贻凡快速走向食堂。提及学校的饭菜,他笑着说:“每天,大屏幕上都会实时播放后厨的备餐情况,大家看得清清楚楚,肯定比在外面吃放心啊。”
学校的餐饮安全牵动着每个家长的心。我市创新性搭建了学校(幼儿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全覆盖,使后厨成为可视、可感、可知的阳光厨房,让学校师生可以直观感知、及时监督食堂的环境卫生和切配烹饪等各环节真实状况,推动学校食堂全面升级和健康发展,保障广大师生饮食安全。
7月3日,在吴忠市利通区利盛实业有限公司操作间,工人们穿着整齐地烹制美味佳肴,另一间操作间,工人将做好的饭菜通过机械分餐后,送往各学校。
“我们按照每餐‘一荤一素’的标准,选用新鲜食材进行加工炒制,同时坚决不用转基因食品,不用隔夜饭菜,严格把控食材验收关及加工流程,保证每天中午都能让孩子吃到健康、安全、营养的饭菜。 ”利通区利盛实业有限公司营养午餐配送部部长马荣说。
在餐饮服务环节,我市积极推进餐饮单位标准化管理,从进货储存、烹饪流程、餐厨用具、功能布局、加工配送、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加强对餐饮单位的指导。
强化监管 牢守食品“流通关”
菜篮子、面袋子、油桶子事关老百姓民生安全,市场流通的食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确保食品有效追溯,实现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是关键。我市监管部门多点发力、精准施策,筑牢吴忠群众食品安全防线。
小市场连着大民生,农贸市场是食用农产品、散装食品销售的重要场所,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
7月6日,恰逢利通区金积农贸市场大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正在开展“你点我检”活动。通过让消费者“点”出关心的食品,抽群众所想、检群众所盼,以检验检测“小窗口”促进食品安全“大监管”,为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你点我检’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因为食品安全是我们每一个老百姓都非常关心的重大事情。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对购买的食物是越来越放心。”前来赶集的市民李莉说。
我市还积极规范食品经营行为,指导经营企业严格落实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规范储存等管理制度,严把商品进货、验收、销售。
7月5日,走进宁夏宁杨食品有限公司,干净整洁的车间内,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产品包装。
提及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宁夏宁杨食品有限公司行政主管郝娟说:“我们公司炒制酱料工艺,采用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一项科技成果,避免了食品原料的二次污染。同时,全程采用全自动化的智能罐装,人员接触不到物料,我们的食品安全就有了很大的保障。我们也时常会邀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人员前来指导工作,确保食品安全。”
食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超市是关键一环。我市监管部门多点发力,严把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关口。
7月4日,走进吴忠市永辉超市,在蔬菜区的一块宣传板,上面清晰地写着当天各种蔬菜的价格、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等信息。“每次买菜前,我都会特意留意一下这块宣传板的内容,这样买得更放心。”前来选购蔬菜的市民马惠说。
“我们每天都对蔬菜和水果进行快速检测。”吴忠永辉超市店长刘涛说。该店设置了食品安全快检室,对到货的商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并对检测的商品结果进行公示,对检测不合格的商品进行下架处理,保障百姓的“菜篮子”安全。
随着人们对美食的追求越来越高,餐厅也成为大众消费的重点场所,为进一步规范全市餐饮服务单位的经营行为,净化餐饮制作加工、消费环境,切实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专项检查。
7月8日,在食名轩餐厅透过明厨亮灶,可以直观地看到厨师在配菜,后厨用具摆放整齐,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检查原材料和健康证等,并要求他们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在此就餐的市民杨静对餐厅的就餐情况表示满意。她说:“如今,咱吴忠的餐饮业不仅是味道好,环境卫生也都很好。监管部门管理到位,餐厅明厨亮灶,吃得放心。”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网上订餐”日益受到大众的青睐。为加强网络订餐监督管理,规范线上线下经营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始终坚持把好外卖食品安全“入网关”“送餐关”“治理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7月10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先后来到美团外卖驿站、市区一家外卖餐饮服务单位进行检查。
“我们将持续加强外卖平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规范外卖平台日常管理行为,降低外卖领域食品安全风险,提高人民群众在外卖服务领域的满意度,让人们买得安心、吃得放心。”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杨文秀说。
如今的吴忠,“食安”到“心安”的升华正在发生,“食之放心”“食之满意”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马光锋说:“食品安全是一项持续不断、不容松懈的工作。我市将坚决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统筹抓好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全面提升食品安全工作能力和保障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放心、安全、优良的食品环境。”
记者:丁宝萍 金方华 冯荣 张丽坤
编辑:李瑞玲 校对:马宝勤
审校:何磊
审核:毛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