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地处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是宁夏牛奶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在这里,一条涵盖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印刷包装、冷链物流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正蓬勃生长。
然而,在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过程中,结构性人才短缺难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
吴忠市以柔性引才“五个一百”工程为总抓手,坚持“校地企”深度合作,聚焦青贮玉米种植、奶牛健康养殖、奶产业数字化管理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实施人才项目14个,整合区、市两级人才专项资金515万元,搭建聚才平台、创新育才模式、强化科技赋能,探索出一条人才引领产业跃升的特色之路。
近日,走进宁夏青铜峡奶牛科技小院暨博瑞科技西部研究中心,多位畜牧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身着工作服,穿梭在牛舍间。他们大多时间在牛舍观察牛只、采集数据,随后便转战实验室,埋头分析样本、监测健康、评估效果,研究下一步改进方案。
这座由宁夏一加禾牧业有限公司提供场地与牛群,联合宁夏大学、宁夏博瑞科技有限公司、宁夏反刍种性研究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的产学研平台,成功打通了科研与产业的壁垒。而一批批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牧场里”的“实战+研究”模式,也成为破解产业技术难题的“尖兵利器”。
“科技小院紧密围绕产业一线的需求开展研发工作,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反哺到实际生产,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宁夏一加禾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华如是说。
青铜峡奶牛科技小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产业升级为核心目标,依托“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构建了“高校导师+产业导师”双导师制、“实验室科研+牧场实践”双场景培养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截至2024年底,小院已累计吸引宁夏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及技术人员入驻,培养研究生20余名,为产业发展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我们以项目和技术为支撑,通过‘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不仅培养了人才,还将研发成果在小院以及周边牧场进行示范推广,形成了良好的辐射效应。”宁夏反刍动物营养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宁夏青铜峡奶牛科技小院首席专家马燕芬表示,每年,她的团队都会深入牧场一线,帮助小院及周边牧场解决奶牛养殖技术难题。
在众多研究课题中,综合管控公斤奶成本是马燕芬团队的重要突破点。通过实施奶牛精准分群饲喂、奶牛育种规划、豆粕减量替代及粗饲料高效利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团队实现了综合成本的显著降低。如今,每公斤牛奶综合成本降低1元,每吨牛奶综合管理费用下降25%。
“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科技赋能一线,实现有计划地养健康高产的牛,最终让养牛人幸福地养牛。”马燕芬简洁的话语道出了团队的核心理念,“通过精细化管理,我们实现了产业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如今,科技小院的研究成果正加速转化为生产力。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转化到牧场,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落地生根和产业化应用。同时,小院聚焦犊牛精准饲喂、奶牛高效繁育、粗饲料高效利用等关键领域,示范推广牛群测算系统、胚胎高效生产及粗饲料高效利用等一批新技术,为奶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提升和发展机遇。
面对产业链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同样在精准发力。2021年8月,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全区首个宁夏奶业现代产业学院。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产业学院实现了“有机构、有专业、有师资、有学生、有基地、有优质合作企业、有高水平合作院校”的七有跨越,成为产教融合的生动典范。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同频共振。”宁夏奶业现代产业学院院长马凌熙坚定地说。学院从一开始就锚定产业需求,聘请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宁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领导、专家和牧场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学院副院长,设立由“政行企校”参与的教学指导、科技研发、社会培训三个中心,使产业学院运行更加有效。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办在产业园区,把课堂搬到生产车间”——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宁夏奶业现代产业学院的生动实践。产业学院与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宁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成6个分院,与伊利、贺兰山牧业、金宇浩兴等重点奶企合作建成6个产学研基地和7个实训实践基地,为共育牛奶产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这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已结出累累硕果。“目前,由学院支撑和培育的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达40余家,从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80余人,挤奶工、日粮工、接产工、犊牛饲养工、粪污处理工等生产实用人才总数超过1000人。”马凌熙说道。
近年来,吴忠市聚焦自治区千亿级奶产业链的发展目标,深度挖掘人才资源这一“核心驱动力”,打好引专家、解难题、提能力“组合拳”,精准锁定奶企降本增效的痛点难点,为牛奶产业在逆势中强基固本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见习记者:周志敏
编辑:王艳蕊 校对:马宝勤
审校:何磊
审核:马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