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宁夏大学农学院奶牛疾病防控中心主任吴心华教授格外忙碌,除了日常的授课和科研工作外,他还要抽时间在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公司第六奶牛场为农垦青年兽医培训奶牛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疫病防控和养殖技术。
“随着奶产业在我区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大家对奶牛养殖技术的学习热情也随之增高,我和这个产业打交道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该为产业的快速发展贡献一份力。”虽已年近六旬,吴心华对自己的专业仍然充满热情。如今,他还担任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副院长。 吴心华的专业情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这与宁夏奶产业的起步时间几乎一致。 1981年,吴心华高中毕业考入宁夏农学院,学习兽医专业,1985年毕业留校,给动物看病成了他每天要做的事,这其中就包括奶牛、肉牛、肉羊。 “宁夏的奶产业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吴忠市涌现出了一大批个体散户养奶牛,每天向周边售卖新鲜牛奶,但未成规模。”吴心华介绍。 1984年,我区从荷兰进口了85头“种子”奶牛,从此开启了宁夏奶牛养殖新局面。吴心华从1983年大学二年级开始跟着老师一边学习兽医理论知识,一边到全区各地为奶牛看病,通过实践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奶产业发展是个动态过程,也是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的行业,人才培养一定要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因此,理论结合实践就非常重要。”提起多年人才培养经历,吴心华说。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宁夏奶牛存栏43.73万头,居全国第8位;生鲜乳总产量183.4万吨,居全国第7位;人均占有量265公斤,居全国第一;成年母牛年均单产850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00公斤,居全国第3位。存栏1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奶牛场232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4个百分点。乳制品加工总产值达到124亿元,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362亿元,属于优质牛奶生产区。
根据全区整体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要实现奶牛存栏100万头以上,成母牛年均单产1万公斤以上,生鲜乳总产量达到550万吨,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9%以上,乳制品加工产值达到600亿元,带动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000亿元。 大产业要有大发展,人才培养是基础,更是关键。 “现代奶牛养殖需要的技术很多,一般分为12个体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就要按照牧场的需要进行。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奶牛育种、营养、繁育,兽医学等学科外,还需要围绕产业需求为专业量身定制课程,通过校企联合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产业发展培养留得住、技术高、用得着的实用型人才。”吴心华说。(记者 马越)
吴心华在农垦贺兰山奶业公司为大家现场培训养殖技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推荐
-
2020/12/04
-
2020/12/04
-
2020/12/04
-
2020/12/05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