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7月16日至21日,全国党刊全媒体记者走进宁夏开展主题采访活动,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访调研,现场感悟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在宁夏的成功实践。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部,是全国唯一一个回族自治区,也是唯一一个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还是红军长征的最后会师地。习近平同志曾先后4次来到宁夏,足迹遍布宁夏的山川大地、黄河两岸,特别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为宁夏80多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多年来,宁夏各族人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信念不渝、步履不停,成功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朝着全面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奋力前行,开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放眼宁夏,一幅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百姓富足的美好画卷渐次铺展。
宁夏银川市
干出“六特六新六优”新优势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让宁夏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这些年来,宁夏牢记嘱托,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动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站在贺兰山东麓远眺,种植基地绿意涌动,特色酒庄星罗棋布,葡萄琼浆引人入醉。宁夏共有228家葡萄酒庄和企业,志辉源石酒庄就是其中一家,这座从废旧的砂石矿区成长起来的花园酒庄,通过生态治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文旅融合,把荒滩变成“金山”,让酒香飘向全世界。酒庄庄主袁园说:“我们在这里种植了2000亩葡萄,每年可产300吨大概40万瓶葡萄酒,其中80%被游客买走。”
优质的中宁枸杞通过网络直播走向全国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宁夏中宁县玺赞生态枸杞庄园里,饱满多汁的枸杞果挂满枝头,农民们正穿梭在田间采摘鲜果。不远处的工厂车间内,采摘下来的新鲜枸杞经过加工变成了枸杞原浆,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与追捧。
作为全区最具地标性的特色产业,宁夏枸杞产业获得了“世界枸杞看中国,中国枸杞看宁夏,宁夏枸杞甲天下”的美誉。2022年,全区拥有枸杞规上企业27家,枸杞种植保有量38万亩,鲜果产量30万吨,精深加工产品达到10大类百余种,枸杞产品远销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70亿元。
位于宁夏银川市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发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这9个字激励宁夏人民积极发展新型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数字信息、现代化工、轻工纺织“六新”产业,以及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会展博览“六优”产业,全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在沙漠整齐排列的光伏板
如今在宁夏的广袤大地上,随处可见整齐排列的蓝色光伏板和迎风转动的风力发电机。截至2022年底,全区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041万千瓦,居全国第九。其中,光伏装机1584万千瓦,居全国第九;风电装机1457万千瓦,居全国第十。
守好生态环境生命线
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的沙丘上,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向记者讲解着如何扎“麦草方格”防沙固沙。只见他熟练地将长度不低于60公分的稻草拦腰插入沙子中,很快围成了一个1米×1米的方格,这就是被全世界广泛用于固沙事业、宁夏独创的“麦草方格固沙法”。
麦草方格固沙法
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宁夏考察时就表扬了麦草方格固沙法。他对治沙人说:“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也坚定了我们治沙的决心。对你们的事业,我们会全力支持。”
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三面环沙的宁夏创造了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铁路防风固沙体系,使腾格里沙漠后退了25公里,包兰铁路沙漠段两侧形成了宽1公里的绿色长廊,避免了铁路被流沙掩埋、保证了铁路畅通无阻。
麦草方格结成的巨网将包兰铁路沙漠段牢牢缚住
固沙防沙还需用沙。多年来,宁夏积极探索“沙为人用”新路径,形成了“人沙和谐”的良好局面。在中卫市沙坡头景区,原始的沙漠风貌成了宝贵的旅游观光资源,沙漠星星酒店、沙漠图书馆等文旅项目吸客无数;石嘴山市平罗县内的沙湖地区,江南水乡之灵秀与塞北大漠之雄浑融为一体,被誉为“丝路驿站”上的旅游明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王维描绘的宁夏,不仅有沙漠,还有黄河。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黄河吴忠滨河大道古城湾砌护段考察时指出,“宁夏要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并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任务。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宁夏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努力守好改善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生命线。2022年,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继续保持“Ⅱ类进Ⅱ类出”,连续六年保持Ⅱ类水质。
走出山海协作脱贫路
电视剧《山海情》中描绘的闽宁镇,正是宁夏银川市永宁县的闽宁镇。镇史馆里昔日的照片记录着闽宁镇最初的模样: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子跑,茫茫戈壁,一望无垠。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全景图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同志赴宁夏进行考察,下定决心推进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在这片戈壁上建设一个移民示范区,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西海固群众搬移到这里,并亲自给这里命名“闽宁村”,还满怀信心地预言:“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个金沙滩。”
富贵兰实业有限公司是闽商在闽宁镇投资建设的企业,主要生产防寒服、校服和床上用品,吸引了当地200多名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年产值超5000万元,在脱贫攻坚大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闽宁巧媳妇儿”直播带货团队
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则充分发挥网络运营技术优势,通过实施“电商+培训、电商+农业、电商+旅游”等一系列举措,培育出了“闽宁巧媳妇儿”直播带货团队,日订单超过2000单,解决了40多名移民妇女的就业问题。
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推动下,最初人数不到8000人的闽宁村,发展成了现在常住居民超过6万人的闽宁镇,移民群众在这里实现了从搬得出、稳得住到逐步能致富的转变。
在闽宁镇的示范带动下,宁夏还涌现出了110多个闽宁协作示范村、78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32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累计易地搬迁100多万人。
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的弘德村是其中一个生态移民村,村民刘克瑞是“搬”出幸福生活的典型代表:儿子有钱挣、孩子有学上、家人有水吃、就医有保障……他说:“依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奏响乡村振兴共富曲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视察冷凉蔬菜产业时强调:“要按照标准化种植生产,经得住检验,努力达到有机食品标准。”这些年来,姚磨村牢记总书记嘱托,把冷凉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完善管理服务措施、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建成了原州区首个万亩冷凉蔬菜基地,走上了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之路。
姚磨村万亩冷凉蔬菜基地
走进姚磨村,只见数千亩菜田阡陌纵横,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绿油油的蔬菜在阳光下长势喜人,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姚磨村党支部书记程广锦说:“如今,全村280多户都参与蔬菜种植,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还辐射带动周边10个村组发展蔬菜产业,年均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还考察了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的杨岭村,并提出“一个村子建设得好,关键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等涉及党组织建设、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孩子教育的乡村振兴路径。
杨岭村
这些年来,杨岭村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行,实现了从落后村、问题村到先进村、示范村的精彩蝶变:村里建起了现代化养牛车间、康养中心、乡村研学实验基地,形成了集采摘赏花、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新业态,还获评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采访期间,恰逢杨岭村一年一度的“山花节”,也是第四届杨岭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现场,各地游客漫步绿色画廊,品味农家生活,感悟乡愁美景,一起感受神奇山水酝酿的千般风光,体味勤劳人民创造的百态民俗。村党支部书记马占富笑着说:“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6年整整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