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笔直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户户盖起了新房子……短短几年间,原本被干旱和贫穷困扰的同心县预旺镇贺家塬村实现了“脱胎换骨”。这些变化,离不开那个把当地农民看做亲人的驻村第一书记丁海燕。
7月24日,在贺家塬村,这个曾被村民认为“走过场”的女人依旧在为乡亲们的美好生活忙碌着。如今,她已经成为村民们致富路上的“主心骨”。
2015年3月,时任吴忠市水务局工会主席的丁海燕被选派到贺家塬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一年,丁海燕50岁。
脚下没有路,眼中没有绿;屋里不生火,柜中无细粮;一袋土豆够吃一冬,村民住的全是危房危窑……经过入户走访,贺家塬的脱贫难度让丁海燕压力陡增。“全村223户865人,稍有能力的都搬走了,村里常住户仅剩47户,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劳动能力差。要让这部分人真正脱贫,其难度可想而知。”丁海燕说,尽管如此,自己却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随后,她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情况逐户做成卡片,绘图上墙,对图销号,一个个计划列入了她的扶贫笔记。
面对乡亲们期盼的目光,丁海燕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乡亲们换个活法!如何让全村人共同致富,成为摆在丁海燕面前的一道难题。望着村里闲置的1000余亩土地,丁海燕想到了发展产业。为此,她调研周边省市,带回了苦荞、红葱等苗子,同时还带来了最新的渗水地膜波浪式谷子,让原本荒芜的土地重新铺上了“绿装”。
几年来,贺家塬村立足自身实际,鼓励群众发展穴播谷子种植、肉牛养殖等产业以及笤帚等手工制造,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村民马全勇说:“丁书记根据我们每家的情况,给大家指明了致富路。我现在靠扎扫帚,不但脱了贫,而且日子越过越好。”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丁海燕并没有沾沾自喜,在她心里,后面的工作任务依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小康路上一户都不落下。”丁海燕说。(记者 丁宝萍)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