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民族团结里的吴忠故事

4月26日上午,阳光洒满利通区胜利镇永昌社区办事处的院子。三楼的活动室里,20多位精神抖擞的阿姨,在歌舞声中幸福地说笑着……

“虽然大家都没有上妆,也没有配备音响和道具,但每个人都排练得很认真。”永昌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学梅说,经过多日紧张排练,大伙儿的表演已经很到位,具备了上台演出的水平。等到5月份邻居节,节目就会正式上演,为居民送去欢乐。

和谐、团结、融洽,亲如一家。在我市,有很多社区像永昌社区一样,居民们如亲人般相处,共同建设、维护自己的家园。永昌社区这样和谐团结的画面,是我市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小小缩影。

如今,在吴忠城乡大地,各族群众幸福安康生活:幼有所托,老有所依,社区文明,乡村和谐。这里的各族儿女不分彼此、守望相助的幸福生活,共同讲述了一个个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吴忠故事。

在这里,取得的一切成就,最坚实的基石是民族团结。2016年,我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所辖五个县(市、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市、区),成为全国唯一市级及所辖县(市、区)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社区是咱温暖的家

“现在,吴忠市的民族团结就像宁夏明媚的阳光一样,温暖着各族人民共有的家园;像宁夏优良的空气一样,弥漫在各族人民周围;像甘甜的黄河水一样,滋润着各族人民的心田。”今年,市长喜清江在参加全国两会时动情地说。

同时,他还讲述了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三个故事。

让社区各族居民亲如一家人。利通区胜利镇永昌社区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社区。社区连续举办14届社区邻里节,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先后开展邻里茶话会、巧厨艺、喜相聚等活动160多场次,参与群众近10万人次。社区的居民亲如一家,一些独居老人,不论是哪个民族,都有人主动照顾,生日的时候,还会被邀请到居民家中庆贺,非常感人。永昌社区还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在永昌社区办公楼里,一张张照片记录着一个个温情瞬间。老党员潘正德儿女远在外地,老人独居在家,同是党员的金红英将其邀请到自家小院,准备了生日蛋糕、馓子、葡萄等,为老人庆生;退休老人尤淑花4年前发起成立了红袖章义务巡逻队,如今,这个巡逻队已有队员15人,他们义务维护永昌社区的安全与文明。

不只是在永昌社区可以看到这样温暖的场景。富荣社区居民王桂兰退休后,自筹资金购买音响设备,组建秧歌队、腰鼓队等,在她的带领下,充满活力的文体队伍先后多次深入军营、敬老院演出节目。

社区里,单亲、孤儿、留守儿童等特困家庭的孩子放学后没有去处,社区干部则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成立“四点半”学校,并招募了一批志愿者,为孩子们免费进行课业辅导、开展实践活动,并提供晚餐。

多年来,我市的每一个社区、每一座院子里,各民族之间团结和睦、互帮互助。在这里,大家都是一家人,谁家有了困难,邻里都会来帮忙;在这里,每天都发生着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助、与邻为乐的故事。

永昌社区居民张秀玲说:“只要住到永昌社区,就是一家人。大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创造出和谐幸福的大家庭。”

校园里融汇民族大爱

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利通一小把民族团结教育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孩子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和睦氛围。

广西、上海……走进利通一小校园,每个班级门上都有一块写有地名的特殊标牌。该校副校长蒲卫介绍说:“目前,利通一小校本部有34个班级,这与我们国家34个省级行政区相对应。学校利用这一契合点,在每个班级的门牌上做一个行政区的介绍,里面有民族介绍、地域特点介绍、风土人情介绍等,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

巧合不止这一处。目前,利通一小与滨河小学两个校区共有班级56个,而这正好与我国56个民族对应。“真是巧合。”蒲卫笑着说,为了能很好运用“56”这个数字,每年运动会期间,学生就会穿着民族服装入场并进行表演。“这种形式不仅新颖有趣,还能让学生牢牢记住我们的民族常识。”举办活动展示民族文化,利通一小的做法值得借鉴。

近年来,为增进各民族学生间的交流,开阔师生视野,利通一小加深了不同民族师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先后与银川二十一小、银川实验小学、北京朝师附小、台湾政治大学附设实验小学、昆明市东川区第三小学等20多所区内外名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使师生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不同文化特色。

为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坚持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教育目标,并确定每年九月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把民族团结教育与办学理念、课堂教学、拓展类课程,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每学期坚持举办一次专题报告会、写一篇民族团结教育征文、举办一场民族知识竞赛、创作一幅绘画作品、完成一幅书法作品、设计一份手抄小报、举办一次演讲比赛、出一期黑板报、组织一次民族常识问卷测试、排练一个民族舞蹈、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会一种民族乐器演奏、开展一次民俗社会调查、参观一次民族风情园的“十四个一”系列教育活动,并不断丰富发展其内涵。

把爱传递到千家万户

让爱在各族群众之间传递。今年69岁的王兰花,个头不高、非常朴实,15年前从居委会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后,为了帮助社区各族群众解决一些烦心事、闹心事,成立了王兰花热心小组志愿服务队。十几年来,热心小组解决了2000多件难事、急事。

目前,王兰花热心小组已由最初的7个人,扩大到社区270人、全市近2万人的大组。她的志愿者队伍里有老老少少的各族群众,她们服务的对象也是各族群众。这位热心公益事业的大妈赢得了各族群众的广泛赞誉,成为吴忠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

今年,王兰花就要迈进70岁的行列了,这也是她做志愿者的第十五个年头。提起做志愿者,王兰花笑着说:“能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我心里可开心了。”

“小王,你们可算是来啦,再不来我一个人都不知道该干啥。”4月24日15时,裕西社区居民刘凤梅阿姨还没有打开大门,就笑呵呵地说了这么一句,像是多久没有看见王兰花似的。

今年74岁的刘凤梅,24岁时来到宁夏,也在这里成家立业,至今已50年。2014年3月老人不幸被查出患有胃癌,4月又将右腿摔断,加之老伴去世,当时老人感觉到天都快塌下来了。

“小王、小唐她们这些人真好,在我最艰难的时候,主动提出陪我看医生,就这样一趟一趟去了好多次。有时候她自己家里有事还是出来照顾我。一两天不见她们来,我还不习惯了呢。谢谢她们陪我这么多年,给我买药、买吃的,干家务活,真的很感谢她们!”面对长期照顾自己的王兰花和热心小组的成员,刘凤梅有太多感激的话要说。

听到刘凤梅这么说自己,王兰花赶紧摆了摆手说:“都是我应该做的,都是小事。只要姐姐开心、身体好,我就满足了。”

“明明这些姐妹跟我年纪差不多,但她们就像是我亲姐妹一样,这份心真的很不容易。”对此,刘凤梅满怀感激。

多年来,在裕西社区不断有邻里互助的个案,帮助刘凤梅这样的独居老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王兰花和她的热心小组同时还照顾了其余30位独居老人,这样温暖的照顾就像接力棒,在热心小组成员和社区工作人员间一棒接一棒地传递着,没有一个人退缩过,这份爱心也温暖了整个社区。

“在我们眼里,社区里哪有志愿活动,哪里就有王姐的影子。”热心小组成员郭淑玲说,王姐瘦小的背影似乎一直忙忙碌碌地在付出着。在最近的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中,王姐也是首当其冲站出来自愿担任文明引领员。其实,她做的远不止这些。

生活中的王兰花是老人们眼中的“贴心棉袄”,也是一名优秀的党员志愿者,经常奔走在社区帮忙做好事,为社区的事情奔走。

三月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有她,四月的党员服务活动有她,五月的助残日活动有她,六月的志愿活动有她,七月的党建活动有她,九月的民族团结月活动还有她……

“群众利益无小事,干好了都是琐碎的小事,干不好就是影响社区和谐的大事。只要我能做得动,一定会尽力去做。”这是王兰花常说的一句话,她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个人,却一直在做着并不平凡的事。

责编:李娜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