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节。说起端午,总会想到美味的粽子。随着年龄增长,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端午有着不同的感受。
童年的端午是美食的世界,热闹里藏着儿时的乐趣;青年的端午是离家后家乡的味道,是挥之不去的思乡情;中年的端午一边牵起了稚子,一边读懂了父母,是忙碌一天后家人们品尝美食时的笑脸;老年的端午是期盼儿女常回家团圆,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时光如白驹过隙,但端午节丰富的节俗和意蕴从未被遗忘,那些仪式感始终都在,也“粽”有一种回忆属于你。
端午节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
“咱们来比赛,看谁包得好包得快。”6月20日,青铜峡市裕民街道南苑社区党群服务活动中心欢笑声不断。社区老人洪秀珍阿姨拿起几片粽叶,接着放好糯米和枣子,不到一分钟就包好了一个粽子,身旁的社区工作者不禁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洪阿姨包的粽子有棱有角,还瓷实!煮出来的粽子肯定不露米,这样的粽子口感好、味道也好。”社区工作者张立娣说。
6月20日,青铜峡市裕民街道南苑社区党群服务活动中心里,在老人们的巧手下,清香的粽叶、晶莹的糯米,变成了一个个漂亮的粽子。马一萍 摄
说起包粽子,今年70岁的洪秀珍很是在行:长长的粽叶一折,围拢成一个窝,中间铺进糯米,然后把枣子等放在米里一起揉匀,最后把粽叶包着的粽子做成有棱角的形状。
尽管洪秀珍已经70岁,但现场年轻的大姐都跟不上她的“指令”,却见她巧手翻飞、行云流水,不一会儿就包好一个。
“小时候快到端午了,母亲就会早早地泡上粽叶和糯米,因为我很喜欢吃粽子,所以每到端午,我都会跟着母亲学,逐渐也就会了。年年到了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是粽子的香味。”洪秀珍说。
虽然时光飞逝,“50后”的洪秀珍仍然保留着一些珍贵的端午节记忆,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画面。
“第一个是我小时候去奶奶家,奶奶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有一小盆糯米和一盆粽叶,还有一些枣子,奶奶一步一步地教我妈该怎么包粽子,叶子该怎么摆放,怎么捆线。”洪秀珍说。
在洪秀珍的印象中,每逢过端午,生产队上给父母分几斤糥米,再去集市上买一些红枣,象征性地过一下,因为那时家里贫困,兄弟姐妹7个,过一次节一个人才能吃一个粽子。
“还有就是有一年端午节,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地包粽子,我和妹妹一起刷洗了很多粽叶,跟着妈妈学包粽子。我学得很快,妈妈还直夸我包得好。等粽子出锅的时候,我还能认出我包的粽子,专挑自己包的来吃,味道是说不上的美!”洪秀珍回忆道。
再后来,洪秀珍参加工作并结婚,在儿子出生的第二年,洪秀珍又拾起儿时在母亲那儿学的手艺,每年为家人包粽子,希望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近几年,她更是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热心肠的她总是闲不下来:冬送暖、夏送凉,红豆、绿豆汤不断,粽子也包了多年了。
“每个人都会老,我们就想让老人们过得更开心一点,感受到社区的温暖。让咱社区的街坊邻居把传统的节日过得热热闹闹,也把包粽子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洪秀珍说,现在她已经把她的手艺教给了女儿和儿子,每逢端午节她都会叫上孩子一起包粽子,与家人一起享受包粽子的幸福时光。记者 马一萍
萌趣童心 欢乐“粽”享
“端午临仲夏,时清日复长”,粽子飘香,古风流长。6月20日,在吴忠市第三幼儿园,为庆祝端午节开展的编彩绳、赛龙舟等系列活动,让孩子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节日。
6月20日,吴忠市第三幼儿园的小朋友投掷沙包射“五毒”。马雅琴 摄
“打中啦!打了个蝎子!”“我要再打一次,这次打个蜈蚣……”彩色的活动操场里,张贴了“五毒”画像的靶子摆放在中一班的小朋友面前。孩子们屏气凝神,将沙包向着“五毒”丢去……打中后,不仅有满满的成就感,孩子们还收获了许多端午节传统民俗知识。古时,民间苦于五毒之害,便印画五种毒虫,用弓箭石子击打,以求安宁。“射五毒”作为我国传统端午习俗保留了下来,如今将小习俗变成了一个安全益智的小游戏,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娱乐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热闹的看点之一。只听一声号令,大一班的小朋友们铆足了劲儿,誓要冲在最前列。一条条“龙舟”齐心协力“划动”,旁边的“助威团”更是兴奋不已,加油呐喊此起彼伏。
6月20日,吴忠市第三幼儿园的小朋友四人一组进行“赛龙舟”游戏。马雅琴 摄
刚比赛完的大一班的韩沐宸显然意犹未尽,他说:“我最喜欢在端午节赛龙舟了,老师跟我们说,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除了赛龙舟,我还知道大家会在端午节包粽子,能吃到各种好吃的粽子,特别开心。”
相比韩沐辰甜蜜的粽香记忆、快乐的赛龙舟体验,大三班的马亦娜则多了一点与家人的温情互动。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马亦娜与大三班的小朋友们一起编五彩绳,细细的彩线正在孩子们的手指间飞舞,变成了手腕上一条条漂亮的五彩绳……往年这个时刻,奶奶总是早早地就编好五彩绳,系在她的手腕和脚腕上。今年,她也想学会编五彩绳,把它送给奶奶。
小朋友们进行端午系列活动——编五彩绳,小小彩线在孩子们手中逐渐变成精致的彩绳。马雅琴 摄
吴忠市第三幼儿园还开展了趣味投壶、手指谣、亲手绘粽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感受、参与的过程中,体会传统节日带来的乐趣,了解端午节习俗,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孩子心中,促其生根发芽,永远传承。
“每个年龄群体都有他们对端午的独特记忆,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加深对端午的印象,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继而去传承,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吴忠市第三幼儿园副园长刘变变表示,今后该园会在教育和生活中,帮助孩子了解体会传统节日以及传统文化的乐趣,让孩子们更有参与感、获得感。(见习记者 马雅琴 王亚兵)
年少只知端午乐 中年才懂端午情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时光匆匆,不觉又是一年端午,家家户户又开始包粽子。年少时,对这些繁文缛节不太理解,转眼来到了为人父母的人生节点,才明白这些不厌其烦的操作中,藏着的是中年人的端午情怀。
6月20日,在吴忠市利通区巧儿刺绣店,宁夏非遗刺绣项目传承人李夏音给新缝制的香包绣图案。赵秉娣 摄
“小时候过端午节非常快乐,那个时候我就只是参与者。”宁夏非遗刺绣项目传承人李夏音说着,手里的“元宝”香包已经缝制好了。
李夏音从小就在刺绣的环境中长大,对于刺绣的过程耳濡目染。“小时候每逢端午,母亲就会递上一只由红、黄、白三色布料剪裁缝制的香包,上面还有好看的蝶恋花刺绣,那时我就喜欢上了刺绣。”
李夏音说,如今年过半百,她也传承了母亲的手艺,这段时间,她和她的团队已经缝制了1万多个香包用于捐赠和售卖。
“现在过端午节更多的是责任,我想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氛围。”李夏音说。
6月20日,利通区胜利镇永昌社区的居民包粽子。赵秉娣 摄
这个充满浓郁香草味和人文气息的古老节日,点燃了中年人心里对“传统”生活的向往和回归。胜利镇永昌社区居民刘怀城今年54岁,老家在江苏徐州。“记得小时候,端午前一个月,就天天期待着父母包粽子。”刘怀城说,他们家乡人包粽子主要是用河边茂密生长的嫩芦苇叶子来裹,以长宽合适又嫩的为佳,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跟家长一起去采摘。
刘怀城还说,他记忆中的端午节,赛龙舟是最快乐的事。“那个时候,男孩子早早就开始准备自己的船桨,然后训练,只为赛龙舟时取得好成绩。”来到宁夏后,刘怀城又在社区里找到了不一样的快乐。
“现在社区举办的端午节活动很丰富,大家一起包粽子,还有各式各样的文艺表演,节日氛围很浓厚。”刘怀城说,社区的端午节活动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感,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6月20日,利通区胜利镇举办“睦邻和谐颂党恩粽叶飘香扬清风”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汇演。赵秉娣 摄
小时候过端午节,只管开心就好,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就是要让一家人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6月20日,家住吴忠西市场附近的居民董菊梅一大早就来到早市,看香包、买艾草……“以前父母带我一起置办食材,如今轮到我了,让老人们吃好,让孩子们玩开心,就是最重要的。”董菊梅说。
和董菊梅一样前来置办端午节用品的中年人有很多。在卖花绳和香料的摊位前,50岁的王维忠正在和商户讨价还价。“我很早的时候就参军了,部队上我们都是自己捻花绳,我们班刚捻好,隔壁班的就来抢,我们就去抢他们的粽子,大家打打闹闹得可开心了。”王维忠说,那个时候远离家乡,逢年过节非常想家,如今能陪伴在老人身边,给孩子们讲端午节的故事,陪着他们就已经很满足了。
一个热粽子、一个小香包……人到中年,从接过父母的接力棒到传递给下一代人,从张罗着过一个喜庆团圆的端午节到看着儿孙过端午节,在忙忙碌碌中才发现,人到中年,端午节过的是一肩挑两头的责任。(见习记者 赵秉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