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位置:首页 >城事
流淌的印记(9)——西干渠:长在红旗下

新中国成立后,改造旧渠,开发新渠,宁夏引黄灌区规模迅速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分别对旧渠系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改造,裁并扶农、太平、昌滂等旧渠,新开第一、二农场渠,跃进渠、西干渠、东干渠等干支渠。

西干渠因其从河西总干渠引水而得名,是青铜峡河西灌区自流部位海拔最高的一条新干渠。她沿贺兰山东麓洪积扇边缘北行,全长113公里,横贯宁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等市县区的8个国营农场、11个乡镇,止于平罗县崇岗镇暖泉村,尾水入第二农场渠。

西干渠渠线西侧,尚有古渠“昊王渠”遗迹,系西夏主李元昊所建,后废弃。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宁夏巡抚王珣为绝虏寇,兴水利,对昊王渠进行修复,并更名为“靖虏渠”。但终因“石坚不可凿,沙深不可竣,财耗力困”竟不能成,仍为废渠。现在的西干渠与靖虏渠平行,部分渠段借用故道。

西干渠长在新中国猎猎红旗下。1959年11月1日,5万名建设者发出“凿渠引进黄河水,定叫荒滩变良田”的铮铮誓言,肩挑背扛,土法上马。1960年5月10日,西干渠一期工程建成通水。1960年10月,西干渠二期工程开挖,10万民工参战,于1961年5月竣工。期间工程声势之大,速度之快,堪称宁夏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今年90岁的青铜峡市大坝镇新桥村村民张凤鸣虽然年事已高,却眼不花、手不抖,对自己参与西干渠建设的经历记忆犹新。

西干渠由于海拔高,致使渠两岸的高桥村和新桥村淌水发生矛盾。新桥村地势低洼淌水容易,但庄稼地时不时变为河滩地,加上排水不畅,土地盐碱化严重。高桥村因地势高一些,村民淌水都要引水管抽水。“1963年,我30岁,当时修渠就是义务工。为了庄稼能淌上水,村里的小伙子轮流上阵抡镐破冻土,妇女们就用背篓搬运土块。”张凤鸣老人回忆,“所以,后来大伙儿又修建了高扬水灌溉渠,现在还用的呢。那时候干劲儿真大,大家都一心想早点修成渠引来水,从来没有感觉到苦和累。”

西干渠的建成,为吴忠市青铜峡灌区农业发展引来了活水,给村民增收带来了希望。“以前常听父亲说,我们家是1964年从广武地区搬下来的,那时候在广武吃水很困难,靠天吃饭,养不活人呐。当时就冲着这一道活水搬出来,几代人安定下来了,现在越来越好了。”新桥村59岁的村民李伏生回忆道。

在西干渠水的滋润下,高桥村、新桥村变得郁郁葱葱。耕地从最初的1300亩扩大到了11300多亩。新桥村村民纷纷感叹:“过去哪敢想现在这样的生活啊!”

站在青铜峡市树新林场西干渠边,能看到西干渠渠道向东延伸。

树新林场职工王正忠说,树新林场发展至今,西干渠功不可没,浇灌着林场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养活着这里的人。

1962年,18岁的王正忠来到树新林场上班,第二年林场职工开始围着西干渠栽种树木,柳树、杨树、枣树等是当时栽种最多的品种,一直栽种到青铜峡火车站附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再后来,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开始栽种一些果树,根本不愁吃喝,还住上了楼房。我们还在贺兰山脚下种植了成片的酿酒葡萄,拓宽了增收路。”今年80岁的王正忠说。

王正忠退休后,儿子王旭东成为第二代林业人,他始终记得父亲说的一句话“围着渠转,种啥啥成”。

伴随着新中国发展壮大的脚步,西干渠作为宁夏现代生态灌区“主动脉”,迎来了振奋人心的改造。

1966年至1970年,青铜峡市对西干渠渠道进行扩整加固和砌护,1974年至1984年在西干渠上重建、新建9座退水闸。2005年秋,实施唐徕渠西干渠合并工程,扩整上游4.3公里渠道,改造进水闸闸室及闸后设施。2019年秋,西干渠改扩整工程开始动工,2020年10月28日,西干渠进水闸徐徐上升,浩浩黄河水奔涌而出,集中解决高口高地等灌溉难点,重点优先保障贺兰山东麓葡萄、经果林适时灌水、湖泊生态补水全面完成。

在青铜峡扬黄灌区九条古干渠中,西干渠属于幼童。但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诞生于新中国的西干渠,如今渠道砌护率100%,测控一体化闸门、远程控制大闸及视频安防系统的远程自动化管控集成体系全覆盖,三座抗旱应急泵站实现泵站远程控制与数据在线监测,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智能化管理,俨然成为宁夏现代水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大坝镇渠首管理所工作24年的刘平,主要的工作就是通过电脑查看西干渠水位和流速。“在过去,做梦都想不到也能这样工作。刚上班那会全是人工操作,堤坝放水至少3个人,还得用大铁扳手开关闸门。现在远程自动化管控系统上线后,我们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完成闸门远程控制。”刘平对灌溉信息化改造啧啧赞叹。

记者|马宏萍 马一萍 邹丽

责任编辑|王艳蕊

校对|邵玉璐

审核|何磊

相关推荐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