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已经进入酷暑时节,多地持续出现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35℃以上。炎炎夏日,公众如何加强健康防护,注意防暑降温,科学预防中暑?7月12日,记者采访了吴忠市人民医院、吴忠市妇幼保健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等多位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对季节性高发病的防范意识、帮助大家掌握预防知识。
持续高温 急诊医生发出“清凉帖”
“随着频频而至的高温天气,一些夏季常见病也‘接踵而至’,我们一定要学会科学防暑。”吴忠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袁春辉说,夏季公众要小心中暑、肠道病、空调病三大高温疾病。
中暑是夏季最常见的不适症状。“轻度中暑会使人感觉身体不舒服,重度中暑会引起脏器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袁春辉说,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体弱、对热不适应、劳动强度过大等都易诱发中暑。中午出门时,可以打把伞,避免太阳直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天热汗多,要多饮水;一旦出现头晕、胸闷、心慌甚至晕厥等中暑症状,要迅速离开高温环境,进行物理降温,补充含有盐分的水,如果病情严重要赶快就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进行户外作业和运动。
袁春辉告诉记者,夏天同样是急性胃肠炎等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高温天气下,人的脾胃功能变弱,所以更要注意饮食安全,尽量选择新鲜食物,避免隔夜餐食。夏季饮食宜清淡,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多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以及水果蔬菜等。
空调是夏日消暑“利器”。进出空调房,忽冷忽热,很容易生病,因此高温天气下,得“空调病”的市民也不在少数。袁春辉说,远离“空调病”首先要控制好室内的温度,以24℃到26℃较为适宜,室内外的温差最好不要超过5℃到8℃,避免温差过大引发不适;尽量不要让通风口的冷风直接吹到身上,尤其是大汗淋漓的时候,不能直接吹冷风;空调使用时间不能太长,做到定时关闭空调,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长期在空调室里工作生活时,还需要注意颈椎、膝关节等部位的保暖。
炎炎酷暑,大家在想方设法防暑降温,但是很多人选择的方式存在一些误区,甚至影响身体健康。袁春辉说:“很多人热得大汗淋漓,回到家里马上用冷水冲凉来迅速降低体温,这是错误的做法。气温高时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大汗’冲凉会刺激心脑血管,严重者会引起心梗、脑梗、心绞痛等。”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突然受到凉水刺激,也会加重病情。
“高温极易引发中暑,一旦发生中暑,要及时干预、正确处置,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患者衣扣,并通过擦拭、冷敷等措施帮助患者降低体温。”袁春辉表示,同时要给患者补充含有盐分的液体,补充因中暑导致的体液和电解质丢失。
袁春辉提醒广大市民,当患者出现体温持续升高甚至超过40℃,在高温环境下或重体力劳动后有持续性头痛、肌肉痉挛、呼吸浅快、恶心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如发现有昏迷、极度虚弱、意识模糊、谵妄、癫痫等情况的患者,应立即送医或协助拨打120。
夏季高温 防暑“小妙招”让孩子安然度夏
正值暑期,孩子们在户外进行长时间活动或运动量增加,极易出现身体不适甚至中暑的情况。如何判断孩子是否中暑?如果中暑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家长们在当下高温酷暑天气亟需了解的情况。
7月12日,走进吴忠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不少家长正带着孩子排队输液。该院医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因为头晕、恶心、呕吐等一些症状到医院就诊的孩子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在夏季,这些症状通常就是中暑的表现。因此,在炎热的夏天,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让孩子轻松应对酷热天气。”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杨灵告诉记者,预防中暑比治疗更重要,儿童中暑的防治强调“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预防中暑最重要的是在高温时段减少户外活动,避免暴晒,积极补充水分和盐分,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迅速降温,必要时及时送医。
“夏季天气炎热,尤其近日气温攀升,尽可能带着孩子在早上和傍晚外出,减少中午出行。”杨灵说,外出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立即停下休息,可能会导致血压下降,引发心慌气短、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休克昏厥等症状,应该在剧烈运动后做些小运动量的动作,使呼吸和心跳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后停下休息。
“夏季气温高,身体水分流失快,补水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经常提醒孩子喝水,不要等孩子口渴后再找水喝。”杨灵说。对于学龄儿童,建议每天饮水800-1400ml,少量多次,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多喝白开水,不仅可以解渴,还能调节体内盐水平衡、促进新陈代谢。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含钾食物,例如海带、紫菜、香蕉等,准备一些防暑降温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汤等,还可以吃一些含水量大的蔬菜和新鲜水果,如黄瓜、西红柿、西瓜、梨、桃子等,既补水又营养,同时不宜多吃冷饮、冰糕等寒凉食物,以免对肠胃造成负担。
杨灵强调,如果发现孩子有中暑的迹象,一定要学会应急处理。应急处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一般,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经现场救护就可以恢复。急救方法是:①脱离。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让他平躺,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外衣。②降温。进行快速的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或用扇子或电风扇吹风,加速散热。③补水。给患者补充一些水分,注意不要一次性补充太多,以免引起不适症状。④监测。要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状况。⑤就医。如果情况严重,一定要选择就医。炎炎夏日,酷暑难当,孩子是中暑的易感人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预防中暑不能忘,我们要让孩子用最好的状态度过人生中每一个美丽的夏天。
三伏天,中医防暑降温有良方
众所周知,三伏天过不好,就很容易生病,在人体内留下病根,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等。三伏天到来,掌握一些养生要点,能够帮助健康过伏天。
“高温天气下,饮食应尽量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宁夏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师邓国林表示,中医称中暑为暑厥或中喝,多发生于身体素质较差的人,在饮食上应采用防暑降温、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利尿利便和益气养阴的原则进行预防和食疗,可多吃一些含水量多的凉性清淡食品。如绿豆汤、绿豆粥、赤小豆粳米粥、荷叶粥、莲子百合粥或薄荷粥等。
邓国林说,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淋雨、涉水或洗澡时身体最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加上平时吃东西的时候不太注意,爱吃肥甘厚腻的食物,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大便不成形,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邓国林建议:夏季要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阴雨天注意关闭门窗,天晴后及时开窗通风,室内湿度太大,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以去除湿气;合理饮食,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外出时要携带雨具以防淋雨,出游时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
很多人在三伏天受到“苦夏”的困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养护脾胃也是夏季养生的重点。邓国林建议:夏季饮食宜“省苦增辛”,适量食用苦瓜、苦菜等苦味食物,以清泄暑热之气,但不可食苦过度,以免损伤脾胃之气;还可适当吃一些味辛健脾的食物,如葱、姜、香菜、荠菜等,不仅可以醒脾健脾,还能增进食欲。同时适量吃些酸咸之物,达到敛汗护阴之效。
记者:吴海燕
编辑:王艳蕊 校对:邵玉璐
审校:何磊
审核:毛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