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忠市红寺堡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朵独特的“向阳花”,这朵“花”名叫李志巧,她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温暖人心的笑容,照亮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又用独特的眼光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衔接起来,带领更多乡亲们走向富裕。
李志巧是致富能人,是合作社法人,是优秀共产党员,是人大代表……多一种身份,多一份责任,伴随着这个普通的山里女人40余年的人生路。
向阳而生,勇于破冰
李志巧的故事,是从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开始的。自幼生长在乡村的她,从小就对养育了自己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一直希望能够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
她是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小泉村人,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不妨碍她成为“干事创业”的一把好手。2000年,她就与丈夫在太阳山镇开了一家汽车维修店,为来往的运输车辆换气补胎。她很能吃苦,就连换轮胎、修汽车这样的“重体力活”也不在话下。之后,他们又外出打工,学习了很多手艺和技术。2008年,吴忠太阳山开发区林水局(现吴忠太阳山开发区建设和林水局)因辖区内的绿化工程招募了一批“技术能手”,能吃苦、敢担当的李志巧就这样被聘为绿化队的队长,带领着村上百十来号人上山挖坑种树。
那段日子,她搞协调、盯现场,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经过她的安排,绿化工程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分工细致,责任明确,环环相扣,协调有序,每一道工序都规范操作,科学施工,严把质量关,做到种一棵活一棵,种一片绿一片,栽一路绿一线。
“到现在,我负责的区域里种的什么树,浇灌树苗的供水管道有多少阀门我都记得。”李志巧回忆道。
2013年,她投资50余万元,创建了合作社。利用合作社搭建平台,积极动员村民先后到周边企业务工,每年为村民创收近万元。为保证务工质量和工人口碑,她甚至每天早晚亲自接送务工人员、中午按时送饭并检查工作,不仅赢得了企业负责人的信赖,也实现了村民稳定务工。
同年,李志巧被任命为小泉村的村主任,她与村班子成员积极探索农业增效增收新途径,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搞建设,聘请专家、技术人员为村民授课,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培训村民冬季病虫害防范和土地管理,培养新型农民,让一个组织涣散、村民生活极度贫困的穷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李旺提起她就竖起大拇指,“那时候大家普遍都是‘等靠要’思想,从来不主动争取致富门道。但她敢想敢干,有魄力、会团结、执行力强,大家都愿意跟着她干!”
如今,昔日又穷又破的小泉村已经变成了路通、树绿、百姓安康的小康村。越来越多像李志巧这样的“能人”,走出乡村学习技术,回到乡村展示才华,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耕耘不辍,结缘“黄花”
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李志巧如同“向阳花”一样,无论风雨,始终面向阳光,奋力生长。
2016年,丈夫因病去世,李志巧一度很消沉,但沉寂几个月后她就清醒了过来,家里还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如果一蹶不振,谁来做孩子们的“主心骨”?恰逢合作社正在引进种植新品种,她便积极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一头“扎进”黄花菜的世界。
不同于现在,那时的黄花菜在整个吴忠地区还很少见。引进后能不能种活,经济效益怎么样,一切都是未知数。但她就是一股脑儿干。
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李志巧拉着一卡车的黄花菜苗从山东回到宁夏,没有技术就学技术,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从科学种植到病虫害防治,从市场调研到品牌建设,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李志巧坦言,黄花菜的种植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只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干燥,光照时间长,很适合种植黄花菜,可实际操作起来,怎么在短时间内,将黄花菜种在满是石头的土地里又是一道难题。“没办法,当时苗子已经拉来了,地迟迟开垦不下来,于是我们就把附近村庄的农民都雇来,大家大干快干,愣是靠人力加锄头,将那几千株苗子都抢栽上了。”
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给了她很多经验教训,后来她积极引入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倡导绿色生态种植,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更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黄花菜的销售渠道,让家乡的农特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全国。
经过不懈努力,李志巧和她的团队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今年我们黄花菜的产量很不错,市场价格为每斤26元,除了用于精加工的十几吨黄花菜准备过季销售外,其他的都已经发往全国。”李志巧掰着指头,算着今年的“经济账”。
如今,李志巧的合作社已经从之前的5人拓展到20多人。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做起了“黄花菜”种植。在小泉村,黄花菜的种植面积达到上百亩。他们还办起了工厂,做起了黄花菜精加工,产品远销全国。
李志巧的“向阳”之处,不仅在于她对土地的热爱与耕耘,更在于她对乡亲们的深情厚谊。她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些年来,她经常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乡亲们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如今,她更是带着“黄花菜”的种植技术,服务更多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奋进的群众。
李志巧的名字伴着她的故事,已在红寺堡地区传开,成为一面旗帜,引领着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乡村建设,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乡村诗篇。
见习记者:马雅琴
编辑:马静雪 校对:马宝勤
审校:何磊
审核:毛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