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忠市秀琴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位身材瘦削的中年女性在牛栏间忙碌穿梭,她便是丁秀琴。从一头奶牛起家,以“一个人带动一方产业,一颗心温暖千家万户”的赤诚情怀,历经35年不懈奋斗,将曾经的小作坊打造成年产值亿元的现代化牧场,成为塞上大地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
1989年,20岁的丁秀琴还是扁担沟镇同利村的普通农家女。她的丈夫马俊明用打工积蓄买回一头黑白花奶牛,夫妻俩在自家院里搭起简易牛棚,自此踏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那时候挤奶全靠手工,凌晨四点就得起来,一挤就是好几个小时。”回忆往昔,丁秀琴笑着说,“但看着鲜奶变成钞票,心里就攒足了劲儿。”
靠着勤劳和节俭,奶牛存栏量逐年增长。2009年,丁秀琴牵头成立全市首家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入股、统一管理、按股分红”模式,当年奶牛存栏量突破2000头。此后十年间,她以每年新增一家牧场的速度扩张,逐步建成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成为蒙牛集团特仑苏牛奶的定点供应基地。如今,6家现代化牧场占地千亩,奶牛存栏6000头,年综合产值达1亿元,带动就业96人,辐射周边3000余户养殖户,成为当地奶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丁秀琴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11年,她率先引入奶业之星管理系统和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通过精准调控饲料配方,使奶牛单产从25公斤/日提升至35公斤/日,脂肪蛋白含量远超国家标准。她还与宁夏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建成宁夏首个奶牛疫病监测实验室,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奶牛发病率下降15%,犊牛成活率提高至98%。
在粪污处理环节,她引进德国贝尔格公司智能堆肥系统,将牛粪转化为有机肥,年处理粪污30万吨,这一举措不仅解决环境污染难题,还为企业增收200万元。2023年,合作社入选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成为西北地区奶牛养殖的标杆企业。
2015年,她创新推出“托管代养”模式:为41户残疾家庭托管168头奶牛,每头牛每年保底分红3000元;为110户建档立卡户赠送220头怀孕母牛,配套提供技术、防疫、饲草“三免费”服务。移民村村民马国强至今记得:“丁大姐送来的不仅是牛,更是我们全家脱贫的希望!”如今,他家奶牛存栏已达20头,年收入突破15万元。
为解决养殖户融资难题,丁秀琴以合作社名义担保,累计发放妇女创业贷款1600万元,新增奶牛1200头。她还创办“田间学校”,举办技术培训100余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000余人。在她的带动下,利通区奶牛存栏量占全市半壁江山,“利通奶牛”地理标志品牌享誉西北。
2022年,奶价低迷与饲料涨价的双重压力使行业陷入困境。丁秀琴带头减产降本,却坚持不裁员、不降薪,还自掏腰包补贴困难养殖户。“越是困难时候,越要攥紧拳头往前冲!”她带领技术团队为30余家牧场提供免费诊断服务,帮助12家企业扭亏为盈。在她的感召下,合作社党员自发成立“红色奶牛帮帮团”,累计为群众办实事200余件。
如今的丁秀琴,早已褪去当年的“泥腿子”形象,却始终保持着对土地的赤诚之心。她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张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上面标注着合作社原料采购地和产品销售网;一张是宁夏地图,密密麻麻插满红色图钉,标记着曾经帮扶过的村庄和农户。
作为自治区人大代表,她连续五年提交关于扶持中小牧场发展的议案,推动出台《宁夏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她主导制定的《奶牛养殖托管服务规范》成为自治区地方标准。面对荣誉,她总是谦逊地说:“我就是个养牛的,赶上了好时代。”从一头牛到百亿产业,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丁秀琴像一株扎根大地的胡杨,以半生的执着坚守与辛勤付出,生动诠释了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为吴忠市奶产业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记者:马昊坤
见习编辑:高亚萍 校对:马宝勤
审校:何磊
审核:毛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