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位置:首页 >城事
一部法规背后的城市温度与治理智慧

6月17日,吴忠市公安局利通区分局古城派出所的户籍窗口前,金毛犬“花花”好奇地嗅着民警杨超的裤脚。主人白鹏递上三张精心拍摄的犬照,紧张地搓着手:“同志,照片行吗?特意去照相馆拍的。”杨超笑着接过:“您家‘花花’这证件照,真够精神!”不到20分钟,一枚刻着唯一编号的准养牌交到白鹏手中。

“现在遛狗腰板都直了!”白鹏把准养牌郑重系在“花花”项圈上。这张特殊“身份证”背后,是6月1日正式实施的《吴忠市养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带来的改变。新规实施十余天,仅古城派出所就发出6张“文明通行证”。

据悉,《办法》涉及39条举措,包括免疫与登记、养犬行为规范、犬只收容与领养等,从群众关注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入手,对养犬管理工作体系和相关部门职责分工、重点以及行使行政处罚权特殊情形等各方面内容逐一作出详细规定。

“《吴忠市养犬管理办法》是吴忠市近年来地方立法中,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部立法,收集意见建议3357条,采纳率达到了91.7%。”吴忠市司法局副局长买军说。

39条举措织就“全生命周期”守护网

这部“群众参与度最高”的地方立法自酝酿起便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买军表示,《办法》生动诠释了“开门立法”的民主实践,从居民楼下的遛犬纠纷到社区流浪犬治理,群众关切的每个痛点都化作法规条文中的解决方案。

“法规的核心是建立‘从出生到离世’的监管闭环。”买军翻开新规文本解读。

每项条款都刻着民生温度。《办法》规定,养犬管理工作明确建立由公安机关牵头,城市管理、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责任部门共同参与的养犬管理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协调本辖区内的养犬管理工作,鼓励和倡导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和其他志愿服务者参与养犬工作。

养犬活动实行管理和服务相结合,明确养犬管理实行分区域管理,城市建成区为重点管理区,饲养犬只实行登记制度和狂犬病强制免疫制度。其中,重点管理区内个人饲养犬只的,每户限养一只(3个月以内新生幼犬除外);单位饲养犬只的,犬只数量应当与护卫工作需要相符合。

“从出生到离世,犬只每个生命阶段都有章可循。”买军解读立法亮点时说,法规创新实施‘全生命周期监管’:出生3月内须完成首针狂犬疫苗,犬只转让、丢失须15日内登记变更,遗体必须无害化处理。公安机关正与农业农村部门联手打造“免疫+登记”一站式服务站,年内将实现服务网点全域覆盖。

“《办法》从犬只的免疫登记、文明饲养、犬尸无害化处理以及流浪狗的收容,对犬只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监管,从立法高度关注民生需求,及时回应群众。”买军说,按照要求,养犬人或者养犬地址发生变更的,养犬人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5日内办理变更登记。犬只死亡、转让、丢失无法找回、放弃饲养犬只或者犬只被依法没收的,养犬人应当自相关事项发生之日起15日内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养犬人未按规定办理注销登记,或者犬只免疫有效期满未对犬只进行狂犬病免疫接种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注销其养犬登记。吴忠市公安机关会同农业农村部门按照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的原则,逐步实现犬只“免疫+登记”一站式服务,并向社会公布站点。

“《办法》明确了养犬人饲养犬只强制免疫、规范登记等具体法律责任。施行后,我们将扎实引导群众树立文明养犬理念,以犬事治理‘小切口’推动城市文明‘大提升’。”吴忠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白洋说。

在推进犬只准养牌办理中,全市公安机关采取教育引导的策略,重点通过社区宣传、案例警示等方式培育文明养犬意识,让法治约束转化为市民自觉。白洋如是说。

“39项制度就像39根经纬线,织成守护城市文明的网——限养数量保障的是怕犬老人的安宁权,准养牌承载的是走失犬的回家路,而无害化处理条款里,藏着对生命的终极尊重。”白洋说。

“一站式”服务让宠物办证更便捷

6月17日,夕阳下的吴忠市区秦渠公园,遛狗市民手腕间的牵引绳泛着银光。市民张涛轻触狗狗项圈上的犬只准养牌。“这不仅是犬只身份证,更是城市文明的刻度尺。”张涛笑着说。

在吴忠市公安局利通区分局民生派出所,带着爱犬来办证的毛伟惊喜地发现,填表、领犬只准养牌全程不过20分钟。“以前跑两个部门花大半天,现在‘免疫+登记’一次搞定。”她轻抚犬只脖间的犬只准养牌说。这张小小的准养牌的背后,凝结着养犬新规的治理智慧。

“每只犬的疫苗记录、主人信息都汇入数据库,相当于给城市犬群办了电子户口。”民警张美霞指着电脑上的相关信息介绍道。新规落地不仅是条文颁布,更需要构建执行网络。

“您好!您家泰迪要办理准养牌,请到居住地派出所办理。”近日,利通区居民刘俊接到社区民警的温馨提示。这种“教育先行”的柔性执法,正是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白洋所说的治理策略,“对未登记犬主,我们先发告知书;对于屡教不改者,我们将准养牌予以注销。”

在吴忠市公安局利通区分局金积派出所,市民李娟的经历印证着服务的升级。她原以为办证要辗转多个部门,却惊喜地发现派出所就能完成全流程登记。“身份证、固定住所证明、免疫证及爱犬三张照片齐了就行。”

新规落地生根,依赖的是精细设计的“免疫+登记”服务链。农业农村部门在市区布设的宠物医院成为“前沿哨所”——在这里完成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犬只,可以持免疫证明到公安机关进行登记。古城派出所民警杨超的手机里存着辖区定点医院的电话,“市民常问到哪里给爱犬打疫苗,我们直接指路,避免他们多跑冤枉路。”

主动办理犬证 争做文明养犬人

新规实施前,养犬人最怕被邻居质问“有证吗?”如今在吴忠街头,越来越多的犬只项圈上晃动着犬只准养牌。6月17日,清晨的明珠公园,遛狗的赵国军大爷学着孙子的语气笑着说:“爷爷现在遛狗是‘持证上岗’!”他的目光扫过不远处嬉戏的孩童,“以前遛狗提心吊胆,现在牵绳挂证,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这种安心感源于清晰的责任边界。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白洋解读新规“内核”:“准养牌不是束缚,而是对爱犬的保护凭证。”

新规的生命力在于公众认同。“以前觉得管狗是政府的事,现在明白这是咱自己的责任。”利通区金花园社区志愿者李权大爷戴着红袖标巡逻,看到未清理的粪便便从兜里掏出拾便袋,“来,我这儿有袋子!”他的工具包是新规宣传活动中领到的“文明大礼包”。

全市公安机关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线上精准推送信息,线下深入广场、社区、商圈等地开展宣传,倡导广大市民依法养犬、文明养犬。

一枚小小的金属牌,标记的不只是犬只身份,更是城市文明的新刻度。它让责任变得可见,让规范变得温暖。当越来越多的市民牵着“有身份”的爱犬漫步街头,人与动物、公民与城市之间,正在书写一部充满善意的“公约书”——这契约写在项圈的铭牌上,更刻在每位市民自觉牵紧的绳索中。

记者:吴海燕

编辑:李瑞玲 校对:邵玉璐

审校:何磊

审核:毛海涛

相关推荐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