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领跑全区,共有27种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数量位居全区五市第一;
全市拥有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主体16家;
认证企业与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共有59家生产企业进入有效名录,认证产品数占全区总量的31%,形成覆盖水果、蔬菜等全品类的产业矩阵;
……
近年来,我市以“提质扩量”为目标,着力构建全链条、全周期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培育体系,让更多“土特产”既“出圈”又“出彩”,走出了一条“小特产”变身“大产业”的共富新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7月6日,在同心县下马关镇窖坑子村宁夏驰马聚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芦笋种植基地,一垄垄芦笋破土而出,根根翠绿鲜嫩,长势十分喜人,村民们正忙碌地进行采摘、搬运、分拣、装箱等工作。
“我们种植的芦笋口感清甜、鲜嫩多汁。同心芦笋被收录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是宁夏的特色优质农产品。”该公司生产经理董义介绍,芦笋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及硒等元素,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青睐。“除了国内市场,我们还销往日本、美国等国家,销售火爆。这芦笋,算是咱们的‘绿色银行’。”董义颇为自豪地说。
芦笋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大量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芦笋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村民铺就了致富路。村民罗梅麻利地分拣芦笋,她笑着说:“有了这个芦笋基地,我再也不用外出务工了。好的时候,一天能挣400多元,比外出务工强多了。”
当下,正是盐池县青山乡营盘台村芝麻香瓜成熟的季节。一大早,村民路娥就来到自家的温棚内,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成熟的香瓜从藤蔓上摘下,放入身旁的筐中,准备打包运往销售市场。她说:“香瓜不愁销路。今年,我们预计香瓜的销售额在40万元左右。”
2017年,自青山乡将芝麻香瓜确立为支柱产业以来,不仅有效带动了户均增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还通过农旅文化节、电商平台等多元化渠道畅销全国,成功构建了“以文促旅、以旅兴农”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7月4日,在吴忠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技术人员对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吴忠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高级农艺师白海说:“为了降低企业申报成本,我市落实检测费用全免政策,对申报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免除检测费用,提高了生产主体积极性。”
加强农产品上市前的安全检测,已成为我市各个蔬菜种植基地的常态化工作。“盐池黄花菜不仅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更在市场上凭借其卓越品质和美味口感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喜爱。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在黄花菜销售前,我们都会进行农残检测,达标产品才能进行销售。”盐池县培文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培文说。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民生福祉。我市定期对企业投入品使用、生产流程等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建立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引导企业严格落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规范》,实现从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的标准化管控。并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依托“1+1+5+N”工作机制,形成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近三年累计抽检农产品3.8万批次,合格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同时,全面推广“速测+合格证+追溯码”模式,累计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74.4万张,确保产品安全可追溯,筑牢质量安全底线。
如何让吴忠的名优特新产品端上区内外百姓的餐桌?我市组织名特优新生产经营主体参加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国家级展会,通过市新闻传媒中心宣传矩阵,全方位推介盐池滩羊肉、同心芦笋等优质农产品,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在上海、浙江等地设立“吴忠优品体验店”,融合“产业+文化+旅游”元素,通过亲子采摘、乡村美食节等场景化营销,吸引消费者线上下单,推动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吴忠市农业农村局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主任马晓林说:“除了加大外宣力度,我们还打造了‘吴忠优品’小程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将吴忠好物卖全国。”
发展“土特产”,要充分利用本地的比较优势,做出“土”味和“特”色。我市将聚焦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加大名特优新农产品申报力度,助力更多优质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推动乡村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记者:丁宝萍
见习编辑:高亚萍 校对:马宝勤
审校:何磊
审核:马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