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位置:首页 >城事
银发族乐享夕阳红

家门口开了社区食堂,几块钱就能吃上暖心暖胃的三菜一汤;专业人员上门服务,满足居室清洁、衣物清洗、生活照料等需求,独居老人也能乐享晚年;登上老年大学的舞台,高声歌唱、随乐起舞,追求艺术梦想……银发群体在不同领域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我市正通过“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从“将就”到“讲究”,让银发群体的生活品质更高。  

一餐暖心饭:社区食堂里安享幸福“食”光

7月3日上午11点30分,在吴忠市利通区胜利镇永昌社区食堂后厨,工作人员马永春正麻利地将洗净的西红柿码进不锈钢盆。灶台上,大锅里炖的羊肉萝卜汤咕嘟作响,香气扑鼻。“再焖10分钟就能出锅,今天有老人专享的套餐。”她擦了把汗,笑着说。 

中午12点,辖区72岁的独居老人李凤兰拄着拐杖来到食堂用餐。“李阿姨,您今天可选低糖套餐。”马永春对李凤兰老人说。餐盘里很快盛上清蒸鱼、木耳炒山药和南瓜小米粥,三菜一汤只花费6元。

这个充满温馨感的场景,是我市探索“银发经济”的生动注脚。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51个社区食堂,服务覆盖2000余名老年人,预计年底实现助餐服务全域覆盖。这些看似普通的食堂,正悄然成为激活养老消费、带动就业的“民生枢纽”。

7月3日中午时分,利通区金星镇富平社区食堂里热气腾腾,厨师们忙碌地翻炒,色泽诱人的菜肴被整齐摆放在取餐区,居民们有序排队,挑选着心仪的午餐。系着围裙的服务员马春霞给62岁的老人王汉军将饭菜端上餐盘:“老哥,今天有您爱吃的豆炒豆角,我还特意少放了盐,您放心吃。”

王汉军指着墙上的“今日菜单”说,三菜一汤的老年套餐只要6元,很实惠。“这食堂开得好,饭菜干净卫生,价格也公道,关键是很方便。”王汉军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利通区金星镇富平社区党委书记马佳指着定制餐柜介绍:“我们给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定制菜品。老人们吃得顺心了,自然也就愿意来这里吃饭

中午12点,身着工装的服务员马春霞正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打餐。去年失业的她,如今在社区食堂重拾干劲。“每月2300元工资,还能顺道照顾家里的老人。”马春霞笑着说。

社区食堂的顺利运转,离不开社区“当家人”的精心筹划。该社区食堂从厨师、服务员到帮厨、分餐员,核心团队全部来自本社区就业困难人员,让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我们办食堂,解决吃饭问题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它成为‘就业孵化器’。在用工上,我们精准对接社区里的就业困难人员、低保家庭,实实在在把岗位送到居民家门口。”马佳说。

下午7点,王汉军老人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在社区食堂下起了象棋。“现在吃饭有人管,还能和老伙计们唠嗑,孩子们也放心。”

一次上门服务 :智慧养老满足老年人的新需求

7月8日上午8点半,68岁的郭国有老人提着自制的小竹篮,缓步走进利通区板桥乡乃光湖社区养老服务站。竹篮里装着他珍藏的狼毫笔和一方老砚台。“老郭,今天准备写什么?”服务站管理员热情地招呼道。“写个‘福寿康宁’,给隔壁邻居贺八十大寿!”郭老笑着回应。

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正是吴忠市探索社区养老服务的生动写照。占地200多平方米的乃光湖社区养老服务站,自运营以来已成为周边几十位老人的“第二个家”。

在健康管理区,56岁的朱晓丽正躺在多功能按摩椅上做理疗。“这个健康驿站真是方便!以前量个血压都要去医院排队,现在遛个弯就能按摩、做理疗,还有专家定期来义诊,我们这些老邻居都爱来这儿活动。”朱晓丽笑着说。

“我们打造这个健康驿站,就是要让老年朋友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健康服务。从日常保健到疾病预防,每一项服务都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健康、更舒心。”乃光湖社区党支部书记杨震表示。

午后的阳光洒进服务站的阅读角,几位老人正在“银发读书会”上分享心得。郭国有老人放下手中的《平凡的世界》,对记者感慨道:“年轻时忙着养家,现在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写字。这里不只是服务站,更是我们老年人的‘精神乐园’

社区养老服务站的每个细节都在诠释“老有所养”的新内涵。在这里,养老服务不再是简单的物质供给,而是通过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社交需求的精准把握,让“银发族”真正实现从“老来难”到“老来乐”的转变。

7月7日清晨,吴忠市利通区胜利镇民生社区72岁的吕蕊菊家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吕阿姨,今天给您带了芹菜肉馅饺子和冬瓜汤!”利通区智慧养老中心的机构工作人员马学娟提着保温餐盒,轻车熟路地走进厨房。餐盒打开,热气腾腾的饭菜散发着诱人香气,餐盒盖上还贴着一张便利贴:“低盐低油,血糖指数正常,请放心食用”。

近期,在利通区慈善总会的指导下,在利通区民生社区的支持下,利通区智慧养老中心的机构工作人员为民生社区的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等开展了上门助餐、助洁等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文关怀。

这是2025年“乐美夕阳”民生社区慈善项目的一个普通服务场景。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已为几十位特殊困难老人提供上门助餐、助洁等服务,确保老人吃得健康、吃得安心。

在辖区居民王月琴老人家中,工作人员李波正在擦拭客厅的落地窗。王月琴老人感慨地说:“孩子们工作忙,以前窗户半年都擦不了一次,现在经常都有人来打扫。”记者发现,服务团队使用的都是适老化清洁工具,比如带长柄的除尘掸、防滑的擦窗器等。

午后的阳光透过刚擦净的窗户照进王月琴老人的客厅,老人正在享用工作人员带来的饭菜。“这不只是服务,更像是多了贴心的儿女。”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个项目的真谛。据悉,该项目下一步将扩大服务范围,并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让更多老人享受到家门口的幸福晚年。

一堂声乐课:银发学员以“青春课堂”托起幸福晚年

7月8日下午,吴忠市利通区金星花园社区活动室内,68岁的岳霞正和几十位学员排练歌曲《茉莉花》。她手腕轻扬,身上的红色礼服裙角随着节奏微微晃动。“注意换气,把江南水乡的韵味唱出来。”她不时停下来指导,声音清亮有力。

这个场景是吴忠市社区老年大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通过“专业教师+志愿者”模式,在多个社区打造老年教育阵地,让两千余名像岳霞这样的老年人重拾“上学”的快乐。

岳霞的退休生活曾一度陷入沉寂。“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就是看电视。”几年前,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宣传时,课程表上“合唱团”三个字唤醒了她埋藏多年的音乐梦。如今,她不仅成为副团长,还带着姐妹先后在市级文艺汇演中斩获奖项。“以前退休后整天在家闲着,觉得日子特别漫长。现在好了,社区老年大学有特别多的课程,每周都有活动,还能认识很多伙伴,感觉越活越年轻了!”岳霞说。

“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兴趣和需求,量身定制课程,同时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文艺演出,展现自我价值。老年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平台,更是老年人社交、娱乐的精神家园。”利通区金星镇金星花园社区党委副书记姚志强说。

正如岳霞在采访结束时所说:“在这里,我们不是被照顾的对象,而是永远的学生和主角。”夕阳的余晖透过教室玻璃窗,映照在老人们专注的脸庞上。

7月8日,在利通区金星镇材机社区,83岁的张宝华正在指挥合唱团演唱《长征》。“高音部注意气息下沉,‘雪山’两个字要唱出磅礴气势。”他布满老年斑的手指灵活地跳动,合唱团成员跟着他的指挥唱着。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优化课程设置,重点开发适应当下老年人需求的新课程,让更多老年人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项目。”利通区金星镇材机社区文化专干景弟表示。

夕阳西下,合唱团的歌声渐渐停歇。张宝华小心地将烫金的“合唱团”谱夹收好,活动室墙上的标语“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在暮色中熠熠生辉。

近年来,我市创新打造“专业教师+志愿者”教学模式,累计服务超过2000名银发学员。

记者:吴海燕 王思远

见习编辑:高亚萍 校对:马宝勤

审校:何磊

审核:马中雪

相关推荐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