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吴忠市利通区坚持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示范带动各级、各部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落脚点,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坚决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在户外劳动者驿站“司机之家”,志愿者为货车司机义务理发。
“共富工坊”惠民生 为幸福生活擦亮底色
巴浪湖村是利通区马莲渠乡的一个村庄,受地理位置所限,村里的青壮年流失严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遭遇瓶颈。马莲渠乡立足村民关切、聚焦村集体发展堵点,针对巴浪湖村妇女就业创业难、增收渠道少等现状,以“支部引领、企业带路、群众参与”的发展思路为支撑,构建“村企联建”发展新模式,利用闲置校舍阵地资源,打造集手工水饺制作、冷藏、销售为一体的“共富工坊”,累计解决了35名留村妇女就业问题,手工水饺月产量可达到30吨,人均年收入可增加4万元,预计每年村集体增收8万元。“共富工坊”的建成,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更鼓,还为该村党支部和企业搭建“连心桥”,实现了村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探索出一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铺就了利通区乡村全面振兴的“民心路”“幸福路”。
马莲渠乡巴浪湖村水饺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包饺子。
“温馨港湾”暖民心 为幸福生活增添亮色
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利通区金积镇以学思想为引领,以“为民办实事”为落脚点,针对镇北片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外卖送餐员等特定职业人群工作地点流动性大、工作条件艰苦等现实问题,在金积镇客运站建设了一座“七有”户外劳动者服务点,配置了桌椅、饮水机、微波炉、空调、医药箱、充电工具等基础设备,配置各类书籍并设立阅览角,真正为户外劳动者撑起“遮阳伞”,搭建“充电站”,提供“歇脚地”,筑起“暖心港湾”。
在金积户外劳动者驿站,环卫工人可以喝到热水。
户外劳动者驿站门头。
“一窗受理”顺民意 为幸福生活淬炼成色
以往,由于审批服务实行“一事一窗”和职能分散等原因,办事来回跑、多次跑、时间长成为困扰办事企业和群众多年的“心病”,特别是对于路途偏远的乡镇群众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利通区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指导群众填写相关资料。
针对这一群众反映强烈、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利通区审批服务管理局以“进一扇门、取一个号、到一个窗、办所有事”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乡镇“一窗受理”服务模式。聚焦医疗保障等高频便民服务事项,梳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的43项事项,整合12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站)办事窗口,将分散的部门“小专窗”升级为综合业务“大综窗”,设置3至5个综合窗口,推行即办件综合窗口“无差别”受理,承诺件后台流转、分类审批;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需求,提供“一对一”“保姆式”的帮办代办服务,有效解决了办事企业、群众“多跑腿、跑错腿”“多头跑、往返跑”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基层便民服务事项“一次办好”。目前,利通区各乡镇综合窗口共受理各类办件2046件,办结率达100%。
在金积镇便民服务中心兰花帮办点,市民正在办理相关事宜。
截至目前,利通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共梳理“为民办实事”重点任务16项,已完成11项,全力推进5项;各部门立足主责主业,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活动,累计听取群众意见建议1311条,扎实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活动958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1610次;累计设立575个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组织2835名在职党员到所在村(社区)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党员、干部开展志愿服务1047场次。
医务人员在户外劳动者驿站为环卫工人进行免费体检。
记者|铁琴
责任编辑|李瑞玲
校对|邵玉璐
审核|毛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