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早上,家住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同利村移民安置小区的黑燕换上工装走出家门,步行5分钟走进位于该村的吴忠市同立制衣有限公司的制衣车间。
车间里,缝纫机声此起彼伏,40多名工人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裁剪、压线、填充等工序中。
黑燕坐到工位上,一边检查布料,一边笑着说:“车间就建在村里,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同利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村和利通区最大脱贫行政村,承接了同心县1097户5341名搬迁群众。近年来,扁担沟镇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突破口,着力推动移民群体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深度转型。
“我们投资500多万元购置400多台设备,把每件衣服拆解成30多道工序,根据工人熟练程度分配岗位。”吴忠市同立制衣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梅英介绍,目前首批40余名技工已上岗,车间全面投产后可提供300个就业岗位,年产棉衣、工服等120万件,预计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在缝制工服的流水线旁,入职仅20天的村民张志燕已成为技术骨干。“实习工资每月递增,转正后还有全勤奖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高级技师月薪能超6000元!”她踩着缝纫机的踏板笑道。流水线尽头,打包好的工服即将发往广东、浙江等地,这些产品正带着移民群众的汗水走向全国。
产业的布局也向田间延伸。同利村500亩黄花菜种植基地近日破土动工,该项目采取“支部+企业+农户”模式,由企业示范种植200亩,带动130户农户承包300亩,形成种植、管理、销售全链条合作模式。
“这里种植的黄花菜为‘大白条’品种,我们看中其品相口感优势,采取纯天然富硒种植,全程自然晾晒。”同利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波介绍,该品种预计第二年亩产收益达3000元,第三年提升至6000元,第四年丰产期亩产值可达1.4万元至1.5万元。
从轰鸣的制衣车间到新垦的黄花菜田,同利村不断探索移民群众效益共创、利益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村民的生活更有滋味、更有盼头。据了解,2025年,利通区将谋划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等各类移民致富项目126个,总投资1.09亿元。根据企业招工需求点对点提供“1311”服务,实现移民群众转移就业5234人。
记者:铁琴
编辑:马静雪 校对:邵玉璐
审校:何磊
审核:毛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