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在湖南能源集团红寺堡区新能源基地300万千瓦光伏复合发电一期项目现场,湛蓝色的光伏板折射出粼粼波光,与远处起伏的绿浪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科技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图景。
近年来,吴忠市红寺堡区立足丰富的风光资源优势,紧盯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按照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计划建设光伏发电规模100万千瓦,投资31亿元,现已完成91.76%桩基、38.15%支架、8.79%组件安装。二期150万千瓦项目计划于年底开工建设,随后就是三期50万千瓦风电项目。整个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60亿千瓦时。”湘投新能源(宁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金雄说。
据了解,红寺堡区(含太阳山开发区)将通过“风光同场”模式开发建设新能源项目,总投资约380亿元,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500万千瓦以上。目前,湖南能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百万千瓦级新能源项目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实现并网发电,并配套建设储能项目与智慧电网系统,以清洁能源产业助力红寺堡区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风光同场’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度,2025年红寺堡区新能源装机容量将突破900万千瓦,年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672万吨。我们通过抢抓‘宁电入湘、湘产入宁’的历史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在新能源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推动隆基绿能BC光伏组件、湖南飞沃风机紧固件等6个项目投产达效,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以上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红寺堡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马东海说。
在推进能源转型的同时,红寺堡区将生态治理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柳泉乡永新村智能光伏温棚是红寺堡区实现农业与能源联动的一个缩影。四座智能光伏温棚整齐排列,棚顶的光伏板源源不断地输送能量,棚内的果蔬茁壮生长,形成“棚顶发电、棚下种植”的绿色循环模式。
这些闪耀着科技光芒的智能光伏温棚,以“一地两用”的模式,既解决了传统光伏项目占地问题,又为高效农业提供了现代化种植空间,村民也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和分红收益三重渠道增收。
“2024年,我们建设4座智慧温棚,总面积6600平方米,棚顶采用双面发电光伏板,透光率精准调节到30%-70%,既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又实现年发电量超200万千瓦时,所发电力全额并入国家电网,年收益预计达3万元。”永新村驻村第一书记丁伏金说。
截至目前,红寺堡区(含太阳山开发区)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达561万千瓦,占自治区总容量的13.6%,其中风电装机315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246万千瓦。
记者:马一萍 通讯员:蒋娜 王也夫
编辑:马静雪 校对:邵玉璐
审校:何磊
审核:毛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