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红寺堡区让盐碱地变身农民增收“聚宝盆”

“过去这片盐碱地寸草不生,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土地撂荒。如今通过土壤改良技术和耐盐碱新品种的应用,让撂荒地真正变成了‘聚宝盆’。”6月24日,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党支部书记王浩望着长势喜人的玉米苗高兴地说。

今年,红寺堡区锚定“向盐碱地要粮,让荒原变良田”的核心目标,全方位探索盐碱地治理新路径。

在永新村撂荒盐碱地试验示范区,一排排玉米苗、葵花苗在微风中舒展身姿。曾经寸草难生的盐碱地,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针对扬黄灌区盐碱化现状,我们团队重点围绕土壤结构改良、节水抑盐、产能提升三大核心目标,系统开展了耐盐作物新品种筛选、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及模式示范等工作。目前出苗情况较为良好,我们会持续跟踪监测,为后续的技术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宁夏农林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李磊说。

从改地到改种,从对抗到共生,红寺堡区精准施策,针对盐碱地的不同“病情”,结合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项目合作、技术研发、试验示范等方式,积极开展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实验研究。

“我们针对红寺堡区次生盐渍化农田改良综合利用的实际需求,与吴忠市农业农村局及红寺堡区政府联合打造了红寺堡区次生盐渍化农田改良综合利用人才平台,吸引了区内、国内的一些专家团队开展次生盐渍化农田的品种选育、筛选及土壤改良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形成一套成熟的盐碱地改良方案,使红寺堡区的盐碱地改良更上一个台阶。”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研究室主任郭鑫年说。    

盐碱地作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与碳汇潜力。红寺堡区聚焦中、重度盐碱地耐盐碱作物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攻关,在永新村打造了6个撂荒盐碱地“良种+良技+良机”集成试验示范区,积极探索“政—科联动、科—企攻关”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科研力量为支撑、企业为载体,开展耐盐作物品种、土壤改良剂等产品效果评比展示,筛选出适合红寺堡区的“以种适地、以地适种”技术规范,以点带面深化“政-科-企”协同合作。

“下一步,我村将拓展农文旅融合,将改良后的土地打造成网红打卡点、田园风光观光点及研学基地,带动土地增收、产业增效、农民增产。”王浩说。

记者:马一萍 通讯员 田飞

编辑:王艳蕊 校对:马宝勤

审校:何磊

审核:毛海涛

相关推荐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