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右一)指导学生填报高考志愿。
6月27日下午,暑气蒸腾的蝉鸣声里,吴忠市红寺堡区河西村农家书屋的书页翻动声格外清晰。几张长桌拼在一起,高考志愿指南、院校资料铺得满满当当。驻村干部金晶俯身其间,指尖划过《志愿填报指南》,电脑屏幕上显示她精心制作的课件,正为村里的高考生细细拆解。
这一幕,河西村人已不陌生。自2022年起的高考季,金晶便埋头于志愿填报政策中,将之转化为公益课堂上的条分缕析。去年此时,她带着填完志愿的学生穿过盛放的向日葵花海,在乡村大舞台前拍下视频。她对从村里考出的大学生们寄语:“希望大家能在文化的浸润下,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2021年盛夏,金晶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告别城市的繁华与舒适,成为自治区审计厅派往红寺堡河西村的一名驻村干部。
初入河西村,这名从城里来的大学生用新奇方式叩开了乡村的日常。她将田间劳作化为英语播报:“Hello everyone! This is Jin Jing reporting from the golden wheat fields of Hexi Village. Today we're going to explore...”金晶在视频里中英文结合展示乡村产业,让乡亲们眼前一亮。
金晶在玉米地里介绍村里的产业视频截图。
入户摸底调查中,她发现村民大多来自南部山区,因交通闭塞、基础教育薄弱,30岁以上村民文盲率居高不下;村中农家书屋常年蒙尘,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懵懂茫然。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唯有改变村民对教育的认知,才能让未来扎根乡土的新农人拥有坚实的文化底气。金晶深知这一点,她决定从文化振兴工作入手,打破文化“壁垒”,为河西村注入新的活力。
金晶从一次亲子绘本阅读公益课开始。活动当天,农家书屋被布置得温馨而有趣,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围坐在书屋中央。金晶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绘本故事,与孩子们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从那以后,农家书屋不再沉寂,孩子们成了这里的常客。
接下来的日子里,金晶以书为媒,精心设计出亲子绘本阅读、三国杀桌游、外教英语互动等系列公益课15次。孩子们纯真的问题纷至沓来:“怎么能像你一样说英语?”她笑着回应:“书屋里有很多英语书,多说多学多练。”“你怎么什么都知道?”“常来书屋,你也会知道很多。”她总是将答案温柔引向书籍深处,引向孩子们自己未来的道路。
沉睡的书籍被唤醒,孩子们的阅读生活日渐丰富,村民慢慢开始重视教育和阅读。很多家长主动前来询问课堂何时开放。还有村民专门儿到书屋“串门”,并发出这样的感慨:“城里来的‘金女子’,咋让咱村书屋‘活’了?”
去年,村里4名考生课后主动寻她解惑。其中一位考生的父亲攥着志愿表,眉头紧锁:“女娃有学上就行,跑那么远干啥?”金晶耐心剖析专业前景与学生的意向,和家长推心置腹。最终,两个孩子分别被武汉理工大学和西安理工大学录取。
农家书屋的影响力如涟漪般扩散,金晶便积极动员身边的朋友组织乡村振兴公益活动,每月都会安排一节公开的公益课。2023年3月,她为村里妇女开设产后修复普拉提课。针对农忙腰痛的普拉提课程上,金晶细心观察到,汗水浸透衣衫的间隙,母亲们低声交流着育儿烦恼。她便将农家书屋引入谈话,鼓励她们把书带回家,和孩子一起学习。
金晶教孩子画画。
通过与乡政府团委对接“七彩假期”项目,之前帮助填报高考志愿的大学生们,陆续又回到“七彩假期”做志愿者。
2023年初的一天大雪纷飞,金晶开车赶往村里美术课的结业活动时出了交通事故。在家养伤期间,面对亲友们忧心忡忡的劝阻,她只是沉默不语。待到身体稍能支撑,车子维修好,她又再次启程返回村里。“改变思想需要时间,但找到了可持续的路,就值得走下去。”金晶坚定地说。 (宁夏日报记者 李良/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