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青铜峡库区湿地,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芦苇丛中,泛白的芦花随风飘舞,滩涂湖泊中随处可见一群群戏水的鸭子。
在保护区麋鹿野外放养区,麋鹿们悠闲地啃食着青草。在这群麋鹿之中,有刚刚诞生的4只小麋鹿,它们紧跟在妈妈身边,穿梭于群体之间,显得无比惬意温馨。
这些小麋鹿是去年从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迁入此地的35只麋鹿种群成功繁育的后代,它们的诞生不仅标志着宁夏濒危物种迁地扩繁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更成为青铜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的生动见证。
今年4月23日,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巡防队员王学先像往常一样带着玉米和豆粕混合饲料前往麋鹿生活区投喂,细心的他发现鹿群中少了一只待产母鹿,通过无人机和望远镜搜寻,终于在距离饲喂点约500米的草丛中发现了令人惊喜的一幕——一只新生的小麋鹿正享受着母亲的舔舐,对这个新世界充满好奇。这只体长约60厘米、体重约7公斤的幼崽,被工作人员命名为“呦呦”,取自《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诗句。
“看到‘呦呦’和其他4只小麋鹿健康地在一起玩耍嬉戏,这种画面简直太美了!”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副局长李辉民难掩兴奋,“这不仅是一只小鹿的诞生,更是麋鹿这个物种在西北地区重新扎根的重要标志。”
2024年9月,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宁夏、江苏两地林业部门的协作下,35只麋鹿经过20余小时的长途跋涉,从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到青铜峡库区“安家落户”。为帮助这些“远方来客”适应西北气候,保护区搭建了200余亩的放归适应区,安排专人负责饲喂管理、日常监测和疫病防控等工作。经过半年的精心照料,这批麋鹿不仅成功度过了在西北的第一个冬季,更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
“麋鹿怀孕期为9至10个月,每年3至5月份生产。我们自4月初就密切关注母鹿活动状况,终于迎来了‘呦呦’的诞生。根据监测,截至5月9日,保护区内24只母鹿中共诞下5头小鹿崽。”李辉民表示,更多新生小鹿的诞生,说明麋鹿种群在宁夏的自然繁育正在形成良性循环。
“呦呦”的诞生地——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其本身就是一个生态修复的奇迹。这片总面积达174.93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是宁夏最大的黄河滩涂类型湿地,也是西北地区第二大鸟类栖息地。
如今,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类从早期的几十种增至292种,其中鸟类达212种,包括黑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等15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以及白琵鹭、鸳鸯、大天鹅等4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每年候鸟迁徙季节,过境鸟类数量可达数十万只,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湿地好不好,关键看水鸟。”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局长陆杰表示,随着生态系统逐步向好,保护区内繁殖量的不断增加,这里已经成为候鸟迁徙的“中转站”、主要取食地,同时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廊道,在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丰富和发展、保持黄河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改善黄河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保护区内放养麋鹿,既增加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又为麋鹿探寻新的生存空间,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湿地苇草的生长,降低保护区内防火压力。”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资源保护科副科长林建虎说。作为大型食草动物,麋鹿每天在湿地里吃水草、啃芦苇,就像给湿地“打理植物”。它们吃掉过于茂密的水草,让新的嫩草能够生长出来,从而维持湿地植物的平衡发展,为小鱼、水鸟、昆虫等其他生物留出合适的生存空间。同时,麋鹿的粪便还能肥沃湿地泥土,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记者:马一萍 通讯员:魏鹏
见习编辑:庞芳 校对:邵玉璐
审校:何磊
审核:毛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