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县过去因干旱少雨,传统农业发展受限,“种了一袋子,收了一帽子”曾是这里农民的真实写照。如今,在守不住水、保不住土的旱塬之上,该县下马关镇种出了人参果、预旺镇长出了中药材、田老庄乡拔出了红葱……特色农业产业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扎根、生长,为同心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3月24日,在同心县下马关镇五里墩村的设施农业大棚内,一颗颗圆滚滚的果实簇拥在一起,掩映在果树的绿叶之中,十分好看。种植户刘学强和家人穿梭在果林间,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
称重、打包、发货,刘学强按照客户需求,熟练地将货物搬至货车上。随后,他驾车驶向不远处的同心县邮政分公司设立临时收寄点。刘学强颇为自豪地说:“从采摘、包装到运输,48小时内鲜果直达全国。客户都说同心县的人参果味道好得很。”
然而,就在两年前,刘学强压根不知道还有人参果这种水果。“风吹石头跑,春夏无绿草。”这曾是下马关镇的真实写照。然而,这片旱塬,却有着适宜人参果生长的气候及土壤。 2023年,同心县在下马关镇五里墩村、南关村等21个行政村投资近3亿元,流转土地2709.67亩,建了980栋设施大棚,其中人参果种了350棚。
“2023年,村里盖起了大棚,听村干部说要鼓励大家种人参果。刚开始,我也不信,几张塑料片子,箍个大棚子,再种上几片菜叶子,就说半年能挣几万块钱呢。但又一想,自己四处打工、养羊,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还照顾不好家人,不如试一试。”刘学强回忆道。
正是这次的决定,让刘学强尝到了甜头。他说:“做梦都没有想到,一棚的收入能抵上那时候四五百亩旱地的收入,抵上一百来只羊的收入呢。”
这抹“新绿”改变了乡村“冬闲”的状态,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也通过村集体收入解决了脱贫户和监测户中弱劳力、低收入问题。
广袤农村千差万别,资源禀赋不同,现代农业注定不能一个模式包打天下。 下马关镇党委书记杨明介绍,下马关镇在大棚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形成了联农带农富农、统种统管统收、农投托底收购三种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下,我们解决了农民种植技术、产品销路等问题,让我们的农特产品产得出、卖得好、有销路。”
近年来,同心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人参果种植规模化、品牌化。目前,全县人参果种植717亩、239棚,预计2025年产值1100多万元,带动当地950余名老百姓就业增收和13个村集体经济发展,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果”。
3月25日,远在北京市的市民徐丽菲打开了一瓶产自同心县的红葱辣爆牛肉酱,将酱均匀地抹在馒头上,一口咬下去,满足地眯起了眼。她说:“就是这个味道,来自家乡的味道。美食可以解思乡之情。”
红葱有独特的辛辣味,气味醇厚,口感麻辣,是很多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调味菜。同心县田老庄乡石塘岭村特有的沙壤土质和自然气候环境,使种植出来的红葱辛味浓郁、皮薄肉厚,颇受市场欢迎。近年来,石塘岭村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今,红葱产业已成为同心县的一大支柱产业,2020年,被纳入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去年,同心县以“链长+链主”模式大力发展8条农业产业链,特色种植业扩规增效,1159座设施温棚实现大丰收。中药材种植面积4.07万亩,产值3.8亿元。杂粮种植面积43.98万亩,产值1.03亿元。红葱种植5万亩,产值1.2亿元。新增芦笋3000亩……全力以赴在深化农村改革的立题、破题、解题中答好乡村全面振兴的“高分卷”。
眼下,同心县的田间地头,农民们有的忙着打秧支架,有的忙着喂牛养羊……农业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圈舍,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跟踪服务防治病虫害,依托科技、质量、品牌、信誉、文化和绿色等特色标签,同心县特色农业正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记者:丁宝萍 金方华
编辑:李瑞玲
审校:何磊
审核:毛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