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同心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将肉牛养殖作为促农增收的特色产业,通过创新组织模式、整合政策资源,让“小养殖”逐步迈向“大产业”,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牛”路子。
“你看这圈里的牛,个个膘肥体壮。今年行情好,我们的养殖信心也足”。6月30日,站在河西镇同德村“出户入园”养殖园区的牛舍前,养殖户马青龙望着眼前130头健壮的肉牛,脸上难掩喜悦。从最初家里散养四五头牛,到如今成为园区里的养殖大户,马青龙的致富故事,正是同德村通过“村集体+党小组+养殖户”模式发展肉牛产业的生动缩影。
2021年,同德村争取到肉牛养殖“出户入园”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建成12座规模化养殖圈棚。“我们以每座圈棚3000元的租赁费租给养殖户,由村集体负责园区规划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党小组提供政策解读、技术指导和资金协调等服务。这种模式下,不仅解决了过去散养带来的环境污染、疾病防控难等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同德村党总支书记马小军说,目前该园区存栏肉牛约500头,存栏羊400余只,带动12户养殖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在同心县韦州镇庆华村。7月1日,走进韦州镇郭氏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建的牛棚框架已经初具规模,合作社负责人郭富强正忙着指导工人施工,“新牛棚建成后要引进200头牛,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这位有着10年养殖经验的致富带头人,不仅自己养了200头西门塔尔牛,还带动本村210户村民共同发展养殖业。
“在这儿打工一天能挣300多元,离家近又方便。”庆华村村民马立祥一边忙着建牛棚一边说。目前,全村牛存栏量已达到5400头,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养牛鼓起了腰包。郭富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牛肉行情好,最近出栏了几十头牛,每头利润在3000元到4000元,加上每头牛500元的国家补贴,效益相当不错。”
近年来,同心县陆续出台了“肉牛繁育见犊补母、饲草料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在政策支持下,养殖户们纷纷采用青储饲料、玉米秸秆和苜蓿喂养,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养殖效益。养殖户们还通过党小组的协调,获得了更优惠的贷款政策和市场信息,进一步增强了发展信心。
从庭院散养到规模养殖,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同心县的肉牛产业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稳步前行。展望未来,同心县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肉牛养殖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支持力度,让更多的农民通过肉牛养殖走上富裕之路。
记者:赵秉娣 通讯员:张普正 杨琴
编辑:马静雪 校对:邵玉璐
审校:何磊
审核:马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