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同心县积极行动,全力守护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绿色文物”。
近日,同心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用卷尺细致丈量着最粗壮的一株古枣树,钢卷尺在树干上绕出规整的弧线,读数显示其胸径达2.52米,地径更是突破3米。树干上的裂纹都是岁月刻下的年轮“密码”。
同心县王团镇黄草岭村村民马如昌回忆说:“听村里的老人讲,这片枣树林有二三百年了,那个时候,人们种枣树是为了养活一家人,顺带赚点儿零花钱。现在我们不但要保护好古树,还要把这一块作为宝地传承下去。”
走在枣林中,每株古树都拥有专属 “身份证”,白底红字的“身份证”在绿叶间格外醒目。牌上标注着编码、具体树龄以及保护等级字样。这里有8株树龄超300年、30余株逾200年的古枣树,粗糙的树皮沟壑纵横,却依然枝繁叶茂,枝头缀满的青枣虽未成熟,却已显露出饱满的身形。
为切实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同心县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对辖区内的所有古树名木开展全面摸底调查,为每一株古树建立详细档案,清晰记录古树的具体位置、树龄、树种、生长状况等信息,实现对古树名木的动态管理。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当地居民对古树名木保护的认识,并为每株古树都挂上保护牌,明确标注保护等级和责任单位,确保保护责任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定期对古树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树枝断裂等问题,专门邀请林业专家对生长状况不佳的古树进行会诊,量身定制针对性的复壮方案,通过科学施肥、病虫害有效防治、支撑加固等措施,助力古树恢复生机与活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同心县共有古树名木101株,包含多个树种。从建立“一树一档”的精细化管理,到专家会诊、公众参与,同心县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每一株古树都能得到守护,让这些见证历史的“绿色文物”传承下去,“诉说”岁月的故事。
记者:马雅琴 通讯员:王月玲 金晓稚
编辑:李瑞玲 校对:邵玉璐
审校:何磊
审核:马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