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同心县预旺镇南关村的黄芩迎来盛花期。成片的黄芩绽放出淡紫色的花朵,微风拂过,花浪起伏,药香四溢,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
这些曾是零散耕种的普通农田,如今却成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样板田”。望着成片的中药材,南关村党支部书记宝永海满眼欣喜,他穿梭在黄芩地里,仔细查看黄芩的生长状况。植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宝永海蹲下身子抚摸着植株茎秆说:“我们村一共流转了1141亩地来种植黄芩和银柴胡。村民既能有流转土地的收益,还能就近务工,一天可以挣140元。中草药产业已形成了种植药材有利润、群众务工有薪金、流转土地有租金的共赢模式,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作为同心县21条重点产业链中的一环,预旺镇的中药材产业已建立起以银柴胡为核心,黄芩、黄芪等多品种共同发展的特色产业格局。2024年,该镇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2.5万亩,实现总产值3634万元。通过创新“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178户农户参与种植,解决350余名群众在12家种植合作社就近就业增收。今年,预旺镇与北京同仁堂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成为北京同仁堂有限公司的银柴胡供应地,这为预旺镇建设成为全国“银柴胡之乡”,提升药材品牌影响力,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我们计划新增种植面积1.5万亩,目前已落实8710亩。全镇预计采挖中药材7600亩,亩均产值5400元,总产值达4104万元。解决380多名群众在14家种植合作社基地务工,户均每年增收3200元。”预旺镇党委副书记苏海峰表示,借助闽宁协作资金606万元,已建成南关村村集体1100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土峰村村集体500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并引进河北省安国市仁乐中药材有限公司开展趁鲜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带动土峰、青羊泉等村的脱贫户、监测户发展中药材庭院经济2000亩,预计每年户均增收6000元。
记者:丁宝萍 金方华
编辑:王艳蕊 校对:马宝勤
审校:何磊
审核:马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