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同心县:人才密匙打开农业现代化之门

8月26日清晨6点,同心县韦州镇的宁夏时丰农业种植有限公司万亩玉米种植基地已笼罩在金色晨光中。840多万米的黑色滴灌带覆盖全田,配合多光谱无人机巡田,使灌溉效率提升50%。

宁夏时丰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的田管员马三义蹲在玉米田间,手机屏幕亮起:土壤湿度61%、氮含量正常、虫情预警无风险……“良田管家”APP弹出的数据让他松了口气:“搁三年前,这时候该带着一群人满田找漏水的沟渠了。多亏县上引来的专家团队手把手教技术,咱这‘旱极’地才种出了高产玉米。”

这片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的土地,年均降水量不足26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300毫米以上,被当地人称为“旱极”。而如今,即使遇到干旱,韦州镇的万亩玉米仍挺立着粗壮的秸秆,饱满的果穗预示着今秋将迎来好收成——这背后,是一场由同心县委组织部牵头、“本土人才+外部专家”携手推动的一场农业“数字革命”。

2024年,同心县委组织部牵头摸查全县农业发展“痛点”,针对韦州镇“旱极种粮难”的问题,精准对接吴忠市人才专项政策,全程跟进申报流程,最终帮助项目入选吴忠市第二批人才专项,争取到12万元引才补助,成功引进9名外来专家。为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同心县委组织部同步推动建立“师带徒”结对帮带机制,把一个个“土秀才”变成了“田专家”。

2024年至今,在专家团队的帮扶下,宁夏时丰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连续两年落地高精度智能水肥系统,将万亩土地织成精密“水网”:创新“宽窄行密植”模式,每亩多种1000多株,气生根长达2.5厘米,抗倒伏能力翻倍,这是“22天蹲苗法”的成果。分布在田间的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生境数据,第一时间传输给“良田管家”——这是西安农链科技专家团队专门为宁夏时丰农业种植有限公司万亩玉米种植基地打造的“数字农业中枢”,把玉米耕种管收拆解成100多个管理模块,对土地实行网格化管理,每块地都有专属健康档案,让“旱极”种植实现了数字化、精细化、集约化管理。“没有县委组织部主动‘铺路搭桥’,既对接市级政策、又帮咱跑资源,咱哪能拿到人才专项、请动跨省专家团队?有了科技力量的加持,今年玉米拔节期,系统精准预警缺水风险,及时启动‘12小时轮灌计划’,稳稳保住了收成。”宁夏时丰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海宁翻开项目任务书,语气里满是感慨。

数据“上云,农田“会说话”。韦州镇的耕地普遍中重度盐碱,pH值超8.5,地力贫瘠,产量增长乏力。宁夏时丰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入驻后,在专家团队的科学指导下,利用本地养殖场的粪污资源,创新“碳基+微生物”改良法,创造性开展土壤地力提升工作,有机质含量提升20%至30%,PH值降至7.7以下,土壤微生态得到显著改善。一系列技术革新,让种植成本每亩降低25%以上,产量提高10%左右,降本、增产、提质、扩效“四合一”目标正在变成现实。

“实践早已印证,人才是激活乡村资源的核心密码。本地人才熟悉乡土脉络,外来专家带来全新视野,两者携手便能为乡村发展注入鲜活动能。今后,我们将持续优化人才服务机制,让更多金点子在乡村沃土上结出致富果。”同心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丁宝萍

编辑:马静雪 校对:邵玉璐

审校:何磊

审核:马中雪

相关推荐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