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位置:首页 >幻灯
留下一片绿 守护一份情

三月的吴忠新绿初绽,生机盎然,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每年的3月,我市领导干部都会与群众、志愿者一起参与春季造林绿化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随后,各县(市、区)、镇(街道)、市级各部门、学校、医院、企业等纷纷响应号召,从城市到农村,从山区到川区,从路边到河畔,种下株株树苗,播下片片新绿,在吴忠大地掀起新一轮造林绿化热潮。植树造林,坚持绿色发展,一直是我市多年的不懈追求。如今,我市植绿爱绿护绿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也涌现了白春兰、赵建浦、王金德等大批植绿护绿先进人物,激励鼓舞着民众投身造林绿化事业。

在众多植绿护绿先进人物的努力下,吴忠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追梦的荒山绿化者

“我们半个月前就开始种植文冠果了。山区的土地在2月下旬开始返潮,这个时候墒情最好,是种树的好时间。现在已经种了近5000株文冠果树苗,明天开始种榆树。”3月17日,今年57岁的宁夏建浦文冠果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建浦说。

因为对家乡的眷恋以及想要绿化家园,7年里,赵建浦义无反顾坚持在家乡种植文冠果,用自己的执着和梦想绿化着昔日移民迁出区的山梁和沟壑。

3月17日,赵建浦(右)与同乡沿着山坡挖树坑,栽树苗。

赵建浦植树的山梁与沟壑就是同心县张家塬乡赵卷槽村,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最东部,地表起伏、沟壑纵横,是全国少见的极度贫困地区之一。

十多年前,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赵建浦和村民自发搬迁到几百公里外的中宁县长山头生态移民村谋生。人虽然走了,但心始终留在山上。

2014年,赵建浦不顾家人反对,带着招来的几个同乡提着锹把,沿着山坡、梁峁挖树坑,种起了文冠果树,一干就是7年。

近日,又到一年植树时,赵建浦和他的同伴早已开始忙碌。在他的心里,这一棵棵文冠果树都是他的孩子,需要用心去呵护。每当说起这些树时,他那晒得黝黑的脸上就堆满了笑容,厚厚的眼镜片下,那双眼睛会绽放异彩。

“现在,家里我啥事不做,儿女们都成家了。所以,我一年365天都在这待着,一天到晚就操心这些树了。”赵建浦笑着说。

为了确保让每一颗文冠果种子生根发芽,赵建浦和同伴想尽了办法。为了绿化,他们花费了钱财,付出了汗水,费尽了心血,就是要让昔日的荒山成为绿水青山。

7年来,他累计投资350多万元进行文冠果苗木繁育、栽培移植、荒山造林等,累计种植文冠果树5000多亩24多万棵,林木成活率由起初的30%提高到90%左右。2019年,为了更好地绿化家园,他又种植了1600余亩黄梅杏、800余亩榆树。

46岁的董廷海是环县毛井人,跟随赵建浦在绿化的道路上奔波了5个年头,每年都有3万元的稳定收入。在赵建浦的带动和帮助下,赵卷槽村以及周边的50多名建档立卡户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记者 马一萍)

一腔热血誓把沙漠变绿洲

最是一年春光好,植树添绿正当时。3月16日,吴忠市红寺堡区滚红高速连接线的植树现场人头攒动,机声隆隆,参加植树的林场职工和志愿者们挥锹舞镐,协同作业。大家挖坑培土,扶植浇水,相互协作,你追我赶,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北海林场属于红寺堡区国有林场,下辖酸枣梁、洪沟等6个互不相连的林区,横跨4个乡镇,目前林场的面积已达到11万亩。从2月26日起,该林场正式启动2021年植树造林工程,今年计划新种植4000亩,补植补造6000亩,全部为乔木林,共30余万株。

张永明(左一)和同事们在植树现场查看情况。

“今年的植树造林任务比较重,我们会抓紧赶在4月20日前全部完成,这样才能确保树木栽植成活率高一些。”作为一名老林业人,今年52岁的北海林场场长张永明说。

1999年,张永明响应政府号召,搬迁移民来到红寺堡区。在基层林业站工作时,技术人员少,加上各项任务重,又要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百万亩的荒山秃岭,张永明总是白天徒步到野外勘察、选址,了解掌握土地、物候期、气候、植物资源等各类基础资料。晚上回来,他会就着灯光编写红寺堡开发区天然林保护实施规划。

在科学制订规划的基础上,张永明还和其他同志一道落实造林地块,积极协助自治区林勘院专家进行勘察设计,按照集中连片、流域治理的原则,全力完成年度作业计划。在工程实施阶段,他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安排专人施工,跟班作业,巡回检查指导,一丝不苟严把苗木起用、整地、栽植等各个关口,保证和提高了工程质量,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

从事林业工作是辛苦的,在森林资源清查中,张永明一下乡就是两个月。他总是穿着球鞋、运动服,戴着草帽,拿着图纸在烈日下翻山越岭,调查记录。为了测量更加精确,他背着仪器爬山头,上上下下,反复测量,手上、臂上、脚上甚至脸上都留下了道道被树枝划破的血痕。有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晚上干脆住在群众家,在灯下绘图、设计、记录,早上5点多又起床上山,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喝一口矿泉水。

十几年来,张永明几乎踏遍了红寺堡区的山山水水,对红寺堡的地形地貌、立地条件、林种结构、林木生长、套种情况全都了然于胸。

经过20多年开发建设,红寺堡区委、政府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国家、集体、个人齐发力,如今,一片片沙丘变为绿洲,红寺堡区城乡绿化率也一天一天高起来。张永明说,他是红寺堡生态变化的见证人,也为能亲身参与这一变化而感到自豪,他会一如既往继续推动这一变化。(记者 贾丽

植树造林 快乐所在

白春兰在盐池县家喻户晓,种了大半辈子树,你看到的这些绿色,离不开像她这样的治沙英雄。

“再有几天我就回去了,你们这些天还是要给小树覆上一层土,把管理工作做好。”3月17日,今年69岁的白春兰一边在医院看病,一边电话指导工人做好林间护理和树木防火工作。

50年前,18岁的白春兰嫁到盐池县花马池镇冒寨子村。由于风沙灾害严重,水源奇缺,与村里多数人家一样,白春兰一家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风沙、干旱经常使她们夫妇俩苦干一年,一分钱都得不到。

白春兰累计种树10万多棵,治理沙漠3400亩。

1980年的一天,丈夫冒贤跑回来对她说:“听说沙边子村有个叫‘一棵树’的地方,尽管也是沙海茫茫,但那里水层浅,挖沙两米就能掘出水。咱们去‘一棵树’吧,或许有奔头。”

第二年春天,白春兰和丈夫赶着马车,带着铁锹、树苗,背着孩子,联合本村10户人家,怀着开几亩水地的憧憬来到了“生命绝缘带”的沙窝子——“一棵树”。

“一棵树”除了沙子还是沙子,七八级以上的大风常常一夜间就将一座沙丘搬到十几米外。最初种下的3亩麦地被沙埋,被野兔吃,到了年底还是颗粒无收。看来在这个地方,要想种庄稼非得先治沙不可。

然而,在这干旱的沙丘上种树种草谈何容易。之后,白春兰和丈夫开始冒着寒风、顶着酷暑刨坑栽树,一阵狂风袭来,刚刚栽下的小树苗不是被连根拔起,就是被流沙埋住。他们也不气馁,刨出来继续种。

从一两亩到一二十亩,从几百亩到几千亩,到如今“一棵树”披上“绿装”。

“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绿。大概有3400多亩地,树都种满了,这些年我也不知道种了多少棵树,但日子是比以前好了,苦点累点都值了。”白春兰说。

年近七旬的白春兰身体很健康,依旧忙着年年植树造林。“这是我的快乐所在。我这一生,选择了我喜爱的事业,这让我能安心、充实地走下去……”(记者 杜晓明 马一萍

守护好林场的每一棵树

“地头要铲平,铲平了再种树。”3月18日,在青铜峡市滨河林场,陈志鹏穿行其中,两旁的树林错落有致,一眼望不到边际。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陈志鹏和他的同事始终如一守护着101807亩管护面积里的每一片林、每一棵树。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守护的这片青山和金山一样贵重。”坚守在林业资源管护第一线的陈志鹏说,“这些年,通过植树造林、护林种草,青铜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连日来,陈志鹏(左一)奋战在绿化营林一线。

陈志鹏从事护林工作已有25年了。每天,他都要耗时三四个小时,带着场里的人走上十几公里路,把林场巡查一圈。

每到一处,陈志鹏都要停下来查看一番:树木的长势如何?有没有病虫害?有没有人为留下火源或者垃圾?他用双脚丈量每一寸林地,早出晚归,对每一处林地都会进行无死角巡查。

春季正是护林防火的关键期,陈志鹏更是不畏艰辛,以林场为家,坚守岗位,守护林场安全。

“自到滨河林场工作以来,只怕两件事,一怕树苗被牲畜破坏,二怕林子着火。这‘两怕’都成了我的心病。”陈志鹏笑着说。

进入防火期,陈志鹏根据林区防火现状,按照目前养护单位进行分片,落实三级联防体系,层层签订安全养护责任书、森林防火责任书,逐级落实管控责任和管控措施,将责任分解到人头,确保所有林区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

“这几年,林场先后建立健全各项森林管护制度,还修订完善了滨河林场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并按照预案要求,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对扑火机具进行检修维护保养,确保发生意外时能够拉得出,用得上。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守护好林场的每一棵树。”陈志鹏说。(记者 马一萍

愿意做一辈子的护林员

“不管多辛苦,只要还能动,愿意做一辈子的护林员。”吴忠市利通区郭家桥乡植绿护绿生态护林员王金德在每年清明节前后是最辛苦的,为了防止祭祀发生火灾,他要不停地守林巡林,一守就是一天。

53岁的王金德做护林员已有9年,他所管护的是2000余亩的林地。每次外出,他都要揣上一块馍馍,巡林时饿了就啃上一口。

“春天干燥多风,要注意防火;夏天树木茂盛,要谨防偷伐……”在3000多个巡护日子中,王金德总结出不同时节的防患重点。

临近清明节,为了防止祭祀发生火灾,王金德每天都要守林巡林。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居民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巡护过程中,很少有不法行为发生。即使遇到,他也总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及时予以劝阻。

最近天干风大,王金德将防火工作视为重中之重,每次外出都不忘带上一把铁锹,作为备用的扑火工具。

王金德不仅要管护自己辖区的林地,还要积极配合林业站长完成每年植树造林地段的打点、放线、运苗等工作。

另外,他还时刻牢记护林工作的重要性,发放宣传材料,刷写林地标语,让身边的每个人都能自觉做到文明用火、安全用火、不乱砍滥伐。每个村头、每条小沟、每一个可疑的人、每一处细小的隐患点,他都巡护到位,不留死角,让林区安然无恙。2013年至今,他所在林区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没有一起乱砍滥伐林木现象,更没有乱捕野生动物现象。

“护林,可不是随便走走就了事了,除了要细心观察,还要做好周边乡亲的防火思想工作。不管是谁,都有责任和义务护林,何况我还是一名护林员。”王金德说。(记者 马一萍)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