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位置:首页 >城事
不同年代的结婚证长啥样? 一纸婚书的浪漫, 讲述不同年代的爱情 

一张张充满时代特征的结婚证,将两个人的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从此之后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它不仅代表了神圣的婚姻,更诠释了美好的爱情。七夕,我们想晒一晒不同年代的结婚证,探寻一下这本爱情与婚姻的契约书,这些年来有过怎样的变迁?

具有时代特色的20世纪60年代结婚证

“老都老了,你又给我买红色的衣服。”“穿上,我就喜欢看你穿红色的衣服。”“还不错,奖励你颗葡萄。”吃著老伴喂到嘴里的葡萄,梁凤云脸上乐开了花。这是8月23日,在古佳与梁凤云家中的一幕。

古佳与梁凤云(左)金婚的照片。

出生于1935年的古佳,13岁就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79年转业到地方上从事企业政工工作,他和老伴梁凤云,是一个和睦的回汉结合家庭。 

“那时候就是把两个行李卷搬到一起,就算成家了。”梁凤云虽已过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聊起天来还不忘调侃古佳。回忆起当初结婚的场景梁凤云说,1969年,经人介绍,两个人就互相认定了对方。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结婚证的封皮上有个大大的毛主席像,翻开内页,左页“最高指示”四个大字置于顶端正中,右页正中印著“结婚证”3个字,下面便是新郎新娘的姓名、性别和年龄相关信息。

20世纪60年代的结婚证。

“到结婚那天,换上新衣服,把喜糖给同事们分了就算办了结婚仪式。”古佳说,结婚时没有家具,能有一张合照已经是难得的,更别想什么婚纱照。 

即便是什么也没有,婚后他们两人互相包容、互相扶持。如今,他们到了金婚岁月,无论泥泞坎坷,他们的手从未松开,困苦也成了岁月里并肩看过的风景。

20世纪60年代的结婚证。

说起51年的婚姻生活,古佳说,正是这看似平淡的婚姻生活,给了他一生最大的幸福。“那时候我的工作忙,两家又都没有老人,家里的事她全包了,4个孩子也照顾得很好,非常感谢她。”古佳这么说著,身旁的梁凤云则露出了笑容。

8月23日,古佳与梁凤云的甜蜜日常。

51年的金婚风雨情实属不易,古佳说,他们的爱情秘诀是相互包容、相互谅解。“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分手,结了婚一旦不合说离就离,太把婚姻当儿戏了。想要让婚姻长久,最重要的还是互相包容,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不懂得包容,是不会得到幸福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想好,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还是要选择性格合得来的人。”梁凤云微笑著补充道。

印著毛主席语录的20世纪70年代结婚证

“那时候领取结婚证书是一件严肃、慎重的事,需要经过组织许可,夫妻双方各一张。”今年70岁的胡桂兰说,拍结婚照时是他和老伴李鸿连第一次合照。

20世纪70年代的结婚证。

他们的结婚证是1972年领取的,一张可以折叠的大红色结婚证,正面正上方写著“毛主席语录”,中间是一段“实现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话,下面写著结婚证,内页翻开是淡粉色的,“结婚证”3个字在正中间,下面便是新郎新娘的姓名、性别和年龄等相关信息。

他们同为教师,是在一次集训时认识的,后来经过别人介绍,两人前前后后处了有两年多时间。“最后决定嫁给他,最重要的是看中他老实,值得托付终生。”胡桂兰笑著说。

他们的婚房是组织上批的一间房,一个1.5米的大铺板,下面用板凳一支就是一张婚床,箱子上盖块布就算桌子了。

8月24日,李鸿连与胡桂兰相互搀扶着在小区里散步。

夫妻在一起生活,免不了磕磕碰碰,每当胡桂兰使性子假装闹著离婚时,李鸿连都会笑著化解。“他就用‘我只会打结婚报告,不会打离婚报告’这句话忽悠了我48年。”胡桂兰对著李鸿连打趣道。

他们搬了几次家,每到一个小区都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尽管已经70岁了,还是习惯手挽手走在一起。每当别人说起来时,李鸿连都会解释道:“这是一种爱的习惯。”

携手走过风雨48年,如今,李鸿连和老伴谁也离不开谁,因为胡桂兰这几年腿脚不好,李鸿连从没让她一个人出过门,两个人像连体婴儿一样,走到哪都形影不离,天气晴好时会在饭后一起散步,下雨天就在家看电视,尽享黄昏好时光。

有了合照的20世纪80年代结婚证

虽然是30多年前领的结婚证,但却保存得相当好,没有泛黄,也没有褶皱,结婚证照片上两人还都是青涩的模样。“你今天不问我,我可能就想不起来把结婚证翻出来。”今年57岁的查永安打趣说。

他们的结婚证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具有代表意义的证件,结婚证上第一次出现一对新人的照片,结婚证也逐渐向护照式发展,基本形式为红色的塑料封皮,封皮上用烫金大字写著“结婚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两行字,封皮中间有个大大的“囍”字。

20世纪80年代的结婚证。

1987年元月五日,时年23岁的查永安和顾海燕正式结为夫妇。回想起和妻子相识相知相恋的日子,查永安感慨万千:“我们的缘分应该是从小就注定的,我们从上小学到大学一直是一个学校,但因为那时候羞涩,直到大学毕业,我都没把那层窗户纸捅破。”大学毕业后,查永安被分到海原上班,顾海燕回到吴忠,本以为缘分就这样断了。

两年后,查永安调回吴忠工作后,有一天在医院,无意间再一次遇见顾海燕,查永安就决定再也不放开顾海燕的手,他主动邀请顾海燕吃饭、看电影、跳舞。就这样,他们开始正式确立恋爱关系。上世纪80年代,随著改革开放的深化,曾经备受推崇的“三转一响”“72条腿”开始悄然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冰箱、电视、洗衣机、录音机“四大件”。那时候,谁家有一台电视机,左邻右舍都要挤过来一起看,因为结婚时两人购置了一台18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查永安和顾海燕家经常是满满一屋子人。

查永安和顾海燕的结婚照。

“作为女方的陪嫁,娘家准备的棉被、毛毯等床上用品几乎可以用上一辈子。那时结婚,依然保持著简朴的风俗,新人穿著自己新买的衣服,胸前戴著大红花,邀请亲朋好友,热热闹闹地摆上几桌就可以了。”查永安说。

结婚后,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查永安年轻的心也蠢蠢欲动,不管查永安有什么想法,顾海燕总是无条件支持,一路走来,每次遇到大事、难事,顾海燕肯定是查永安的第一个听众,并不断地给查永安加油鼓劲。因为查永安一直热爱自己的事业,他们的孩子一直到两人结婚10年后才出生,尽管生孩子的时候顾海燕已经33岁,可她毫无怨言。“最佩服的就是妻子永远都保持一颗恬静的心,遇事不争不抢不闹。”查永安说。

这几年,查永安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再奔波,本著一个共产党人热爱工作的初心,他又干起业主委员会主任,只要社区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去报到。疫情期间,他没日没夜地守在小区大门口,妻子顾海燕选择支持他。创城期间,查永安跟随利通区金星镇阳光骄子社区的干部入户、清理环境卫生,顾海燕在他的带动下也主动加入创城的队伍。

“护照式”的20世纪90年代结婚证

1994年,宏燕和刘建设上午进行婚前检查,下午就领了证结婚。两人同是青铜峡市峡光造纸厂的员工,1991年开始自由恋爱,期间分手一年,兜兜转转,最终在宏燕父亲的劝说和操办下,两人又走到了一起。

20世纪90年代的结婚证。

他们的结婚证是1994年起到2003年使用的“护照式”婚姻登记证,规格比原来缩小了一半,封面印有国徽,里面盖有民政部婚姻证件管理专用章,更加正式规范并方便携带。同时,也和现在的结婚证有一定的相似度。

上世纪90年代,经济腾飞,人们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日子好了,人们对于婚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婚前拍摄婚纱照悄然兴起。但是因为价格不菲,宏燕和刘建设放弃了,这也一直成为宏燕心里的一个缺憾。终于在2008年,刘建设圆了宏燕的婚纱梦,带著她整整拍了一天的婚纱照。

8月24日,宏燕拿着当时自己的结婚照片放在表弟的结婚证上,笑着说:“为我丢失的结婚证留个纪念。”

由于刘建设的家是陕西汉中的,家庭条件非常差,结婚的所有开销都是宏燕家里操办。看著岳父为了给自己装门面,在厂里分的两间宿舍里填满了置办的电视、录音机、自行车、手表等结婚大件,从那时起,刘建设就暗暗发誓一定要一生一世对宏燕好。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么多年,无论两人的工作如何变动、生活如何变化,刘建设永远都无条件地宠著宏燕,他们的婚姻也一直甜甜蜜蜜。

8月10日,宏燕和刘建设一起去青海旅游。

回想在一起的27年,宏燕幸福地说:“一结婚,刘建设就将他挣的工资给了我,一直到现在。”下岗后,刘建设开始干起工程,由于工程多半是在外地,他们经常聚少离多,刚开始的时候宏燕有点不适应,好几次都在电话里给刘建设使小性子,刘建设每次都是耐心地开导她。“其实他的工作性质我是知道的,而且身为妻子,我也有义务去了解并支持。两个人一起生活,他已经很迁就我了,而我不能耍性子,让他除了工作还有生活上的压力,这样我这个妻子就不称职了,有时候就是故意逗逗他。”宏燕笑著说。

从青葱岁月到人生过半,他们将琐碎的婚姻生活,过成了爱情。一本小小的结婚证翻开了夫妻二人二十多年的心扉。刘建设经常问宏燕后不后悔嫁给他,宏燕说:“不后悔,如果有来世,我们还做夫妻。”

全国统一编号的21世纪结婚证

杨文珏和丈夫丁学东是在双方父母喝了一下午茶的时间,定下的婚约,从见面到结婚,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这样,他们开始了先结婚后恋爱的生活,而且过得有滋有味。

21世纪的结婚证。

他们于2007年1月份领取结婚证,结婚证是2004年1月1日至今最新版的结婚证书,枣红色的封面显得很庄重。与以前不同的是,他们的结婚证上双方名字、登记日期、结婚证字号全部采用打印,证件印制号为全国统一编号。

“当时领证的时候感觉很快,就几分钟的时间,领完后两个人都表示有点懵,就这样告别了单身,就这样有了需要守护的人。”回忆起当时领证的场景,杨文珏说,自己到现在还觉得有趣。

8月23日,杨文珏加班回到家赶紧给丈夫丁学东做康复训练。

“领完证,结完婚,就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就这样,杨文珏和丁学东开始了两人的夫妻生活。自结婚以来,杨文珏就跟公婆住在一起,一家人携手相伴,几乎没红过脸,一家人都是相亲相敬相爱。最让杨文珏感到自豪的是,因为工作的性质,她经常要加班,丁学东便陪著她加班。“我觉得值了,丁学东从没抱怨过我加班,而是给予我最大的理解和温暖。”杨文珏说起这些,一脸幸福。

2019年,丁学东不幸得病,照顾家人的重担就落在了杨文珏的身上,她毫无怨言。“我用一顿茶的时间换来了一个好老婆!”看著妻子每天忙前忙后,丁学东说。

手牵著手,这么一过,就是13年,两人即将迎来第二个七年之痒。“夫妻之间就是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不计较,懂得包容。”杨文珏说。(记者 冯荣 文/图)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