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红寺堡区的青云湖畔柳绿花红,湖面波光潋滟,时而有飞鸟从头顶掠过,从湖面上高飞远去。湖对面,绿树掩映中,宁夏移民博物馆清晰可见,红寺堡区宽阔的街道和川流的车辆,让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宁夏的版图上都仅是小小一块的红寺堡区,目前却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自1999年开发建设以来,已经陆续从宁夏南部山区的八个县移民搬迁23万群众来此安家置业。
二十五载,栉风沐雨,励精图治
红寺堡区从移民之初的戈壁荒滩
凭借国家扶贫政策和移民区干部群众的踏实拓荒建设
蜕变成今天风光旖旎的移民新城
而让这座移民新城焕发勃勃生机、日益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的当属她递出去的“紫色名片”——
酿酒葡萄铺就移民新城“生态绿”
4月27日,在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办公室,我们看到了《红寺堡葡萄种植园分布图》,上面详细规划到2035年红寺堡区的酿酒葡萄种植情况。图中最浓绿的颜色是现在已经种植的酿酒葡萄。
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办主任张本健介绍,红寺堡区自2007年开始发展酿酒葡萄产业,现在酿酒葡萄的种植面积是10.8万亩,有葡萄酒企业33家,已建成投产酒庄28家,葡萄酒产业年产值达7亿元。“十四五”期间,红寺堡区规划沿着罗山脚下的生态修复区域发展酿酒葡萄种植,到2035年,红寺堡区的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要达到31万余亩,葡萄酒实现的年产值也将实现翻三番,从如今每年的7亿元增至20多亿元。“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我们红寺堡区的葡萄酒当真可以‘当惊世界殊’了。”张本健笑着说。
现年56岁的刘建华,宁夏海原人,2010年,红寺堡区从宁夏玉泉营农场特别聘请他来担纲酿酒葡萄种植技术工程师。对于红寺堡区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刘建华说主要是有资源优势。
红寺堡区位于罗山、牛首山、烟筒山三山之间,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纬度。“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土壤富硒且通水透气性能好,利于葡萄根系的生长发育。”刘建华说,这些年,红寺堡区种植的酿酒葡萄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品种数量达13个,累计培育形成了千红裕、戈蕊红、罗山等40多个葡萄酒品牌。2021年,红寺堡区酿酒葡萄产业带动参与农户2300余户,年解决就业劳动力56万余人次,务工创收5600万元以上。”
2007年,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红寺堡区依托地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黄金产区的地理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并将其作为主导产业大力推广——
中圈塘村:改变从一颗葡萄开始
四月的风,裹着丝丝细雨,让气温骤降。然而在红寺堡区的酿酒葡萄种植最早的地方——红寺堡镇中圈塘村,我们看到的是大片酿酒葡萄无惧风雨、已经展藤吐翠。
从15年前种下一棵苗,到如今延伸出一条链,葡萄产业在中圈塘村——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改变了罗山脚下许许多多贫困家庭的命运。
“搬迁之前我们都是靠天吃饭,养羊营生,一家人只能勉强生存。”中圈塘村党支部书记蔡立德回忆,搬迁之初,他和乡亲们依靠种玉米、挖甘草维持生活,辛苦一年下来,收入仅够填饱肚子。
2003年,在政府统一组织下,蔡立德一家从吴忠市同心县新庄集乡关口村搬迁到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中圈塘村,2007年,全村响应红寺堡区号召,开启种植酿酒葡萄之路,自此就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如今,这个坐落在美丽罗山脚下的小村子,因葡萄而被区内外知晓。
望着一株株酿酒葡萄长出青翠欲滴的新叶,蔡立德回忆,2006年,他和乔文生几个村民积极响应号召,带头将家里的地种上了酿酒葡萄,成为村子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随后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全村的人都跟着种酿酒葡萄,收成逐年提升,一年种酿酒葡萄的收成顶他们过去几十年的收入。
好葡萄带来好收成,好收成兑现好生活。中圈塘村有近万亩土地,其中种植酿酒葡萄8400亩,农户家庭收入60%来自酿酒葡萄种植。2017年,中圈塘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过了万元,并集体脱贫。
“今年我们争取了新的项目,准备种植100亩甘草、100亩黄芪,让土地‘生金’,引领更多村民就地创业,让乡亲们腰包里都有钱,过上幸福的生活。”蔡立德说。
培育电商队伍、打造公共品牌,红寺堡区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葡萄酒销售“双翼”——
把紫色名片递向八方
在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白墩村,年近40岁的王航弟是乡里村邻都熟知的“网络达人”,她不仅是村里的枸杞种植能手,更通过直播带货,把红寺堡区的枸杞和农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4月28日,刚从枸杞地里回来的王航弟和丈夫石银宝两人忙着给顾客包装八宝茶,夫妻两人配合默契,手法熟练,不一会儿,一箱八宝茶便全部打包好。
忙完手头的活儿,王航弟又打开手机开始直播,给网友们介绍起红寺堡区农业产品。“这款‘中圈塘’的葡萄酒是我们今年过年期间热销的一款葡萄酒,它来自红寺堡区最大也是最早的一个酿酒葡萄种植村,红寺堡的酿酒葡萄没有污染,地理位置又好,酿出的葡萄酒口感也好,大家可以购买一些进行品尝。”镜头前,王航弟自信的笑容和耐心的讲解,让人觉得熟悉又亲切。
这些年,王航弟通过电商,销售自家种植的枸杞,还代卖黄花菜、葡萄酒等红寺堡区特色农产品。去年冬天,王航弟从红寺堡镇中圈塘村的农户手里购得一批“中圈塘”葡萄酒,一上架,就因为价格优品质佳深得顾客青睐。王航弟说:“每年冬天,特别是春节期间,很多外地的顾客都会选葡萄酒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所以葡萄酒销售在那段时间是比较好的。”一个冬天,仅“中圈塘”一款酒,王航弟就销售了近百箱。
曾经在纺织厂打工的红寺堡镇弘德村村民海小荣,如今摇身一变也成了弘德村实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带货主播。今年春节,红寺堡区全民销售“中圈塘”葡萄酒,海小荣也加入其中,海小荣说:“以前想都没想过能做一名主播,现在当上主播,也有责任把家乡宣传好,让更多的人知道红寺堡,了解红寺堡。”
葡萄美酒是酿造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红寺堡区的干部群众用一株株葡萄树苗、一瓶瓶荣获大奖的葡萄酒、一座座气派宽广的列级酒庄,让红寺堡区的乡村振兴有抓手,让移民新城的紫色名片更有“含金量”。(记者 马宏萍 贾丽 马一平 何家元 邹丽 通讯员 王衍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