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畔村地处盐池县城25公里处,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贫困村。自朱玉国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因地制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脱贫路上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在他的带领下,曾记畔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致富村”“信用村”“文明村”。朱玉国也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2010年,曾记畔村新一届村党支部班子成立。面对这个没有任何产业基础的“空壳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扑下身子,带领乡亲们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在曾记畔村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
村里未来该如何发展——扶脑袋、摘帽子、树形象,让村民告别苦日子,感受到党的福祉和温暖。如何把村干部、村民的脑袋先“扶”起来,是摆在朱玉国面前的一个难题。他大胆尝试,通过不断健全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调动起了老党员、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的干事激情,让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党员挑起了“大梁”,曾记畔村有了很大的改变。
“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就是要带领老百姓致富,起到‘领头雁’的作用。”朱玉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近10年来,朱玉国的足迹踏遍了曾记畔村的家家户户、沟沟坎坎。田间拉家常,炕头议发展,推心做工作……看到朱玉国一心舍小家为大家的现实举动,村委班子的思想疙瘩解了,村民对村“两委”的信赖度高了,曾记畔村群众开始主动和村委商议如何尽快摘掉穷帽子。
鲁永胜曾是村里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朱玉国带领党员为他制订了养殖发展计划,并为他担保贷款。如今,鲁永胜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现在吃不愁、穿不愁,没有朱书记的带领,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鲁永胜说。
多年来,朱玉国精心打造“诚信”招牌,大胆创新,利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先后和各家银行合作,采取“支部+产融保+党员”的模式,扩大贷款额度,支持产业发展。
对此,曾记畔村主任张琨深受鼓舞,他说:“朱玉国是个热心人,为了发展农民的产业、让农民增收,他每天不停在各大银行给一些养殖大户、返乡青年贷款,让他们甩开膀子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3年来,村互助社和金融机构累计为群众发放信贷资金1.37亿元,群众通过发展滩羊、滩鸡、生猪养殖和小杂粮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15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0386元,村集体收入由2010年的“空壳”到2018年的38万元,全村建档立卡195户576人全部实现了脱贫销号。(记者 冯荣)
相关推荐
-
2020/09/25
-
2020/09/26
-
2020/10/03
-
2020/10/11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