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刚刚到家的买占礼精心照料着家里的母羊。
10月27日,村民展示家里新安装的净水器。
10月27日,正在挖红葱的买占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10月27日,杨建福和妻子在拉玉米,为家中饲养的牛、羊储存一些好饲料。
套塘村:
同心县田老庄乡套塘村山大沟深,道路崎岖,自然条件恶劣。该村总面积3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205亩,辖8个自然社。现有户籍人口899户2597人,其中常住人口71户233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户192户620人。
2019年,套塘村整户外出务工家庭有280户,劳务输出762人(次),主要从事建筑、运输、贩运、餐饮业、服务业等,人均劳务收入达2.3万元左右。该村采取“龙头带动+村社联动”的方式,重点扶持农户发展红葱产业。目前,该村从事红葱种植的农户有220户,种植面积达7060亩,亩均收入1000元左右,红葱总产值达700万元。村上鼓励有养殖意愿的群众,每户养殖两到三头肉牛,或者十到二十只羊。目前,全村养牛192头、养羊4335只,实现户均有一到两个产业,以特色产业发展促村民增收致富。该村按照“支部+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成立了润山红葱种植合作社,整合村内人力、土地等资源,以每亩35元流转500亩土地用于种植产业。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60万元注入到宁夏润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股分红,按照资金成本的10%每年获得利润分配6万元。目前,套塘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300元,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买占礼:好日子是“蹦跶”出来的
“别看他走路一走一跳的,干起活来可是一把好手。这些年,他带着村里的建档立卡户走南闯北搞建筑,用工单位都给他竖起大拇指……”10月27日,在套塘村劳务经纪人买占礼家,该村驻村第一书记洪瑞祥打开了话匣子。
年近花甲的买占礼看上去身体硬朗,眼睛里透着机敏。“你们要是早来几天,我还在银川给村民们发工资呢。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每个跟着我干活的人都比去年少挣了一万多元。”买占礼说起自己的经历滔滔不绝,“我小时得过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拐的,但我的瓦工手艺那可是一点儿不输别人。以前,跟着好几个建筑队走了不少地方,这也为我后来成为劳务经纪人打下了基础。我从50岁那年开始专职做劳务经纪人,带着乡亲们冬天在福建,夏天在乌海、银川干建筑、绿化等工程,尽管每年只干5个月,但收入都在两三万元。”
建档立卡户买建龙、买泽玉、杨建龙年年都跟着买占礼出去务工。买建龙说:“跟着老买出去打工心里踏实,他对大家都很照顾,做事也很公道,这些年来从来不拖欠大家的工资,有时候工资下发不及时,他还拿自己的钱给大家发工资。”洪瑞祥说:“买占礼总说外出打工的时间短,家里的庄稼地千万不能耽误,现在家家户户都种植了红葱和小杂粮,有的家里还养羊、养牛,一年下来收入可观。”
屋外透着丝丝寒意。买占礼匆忙给家里的羊准备了半袋子苦荞麦,笑眯眯地说:“这些年,党的扶贫政策非常好,咱过日子就要学会‘蹦跶’,躺在那里想脱贫致富是不可能的。你看,我家养了20多只进口的杜泊绵羊,我每年都种植苦荞麦做羊饲料,这种饲料使母羊的繁殖能力强,一年稳稳地生两茬羊羔,收入至少都有4万元呢。”
买占明:红葱带“红”了咱的好日子
走在套塘村里,沟沟坎坎都是红葱种植地。10月27日,尽管下着毛毛细雨,但在村民买占明的红葱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丝毫不受影响,他们正兴高采烈地挖着红葱。“今年又是个好收成。”买占明笑着说。
今年56岁的买占明和妻子是建档立卡户,现在是村里有名的红葱种植专业户。买占明边挖红葱边说:“因为种葱需要倒茬,今年我种了70多亩红葱和70多亩荞麦,按照每斤2.3元的价格,一亩地收入2000元左右,仅红葱一项,收入能达8万元左右。”
套塘村是田老庄乡的一个贫困村,这里山大沟深、土壤肥厚、干旱少雨,全年气温较县城低5摄氏度左右,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地方。
“种植红葱是村里的传统产业,这里的沙化土地适合红葱生长,但种植规模小、品种单一。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我们指导村民将全村土地统一规划,一半种植红葱,一半种植小杂粮。”该村党支部书记康娟说,“我们因地制宜种植红葱,带动村民引进新品种,推动红葱产业发展。现在,我们村的红葱不施化肥,秆壮茎粗、味浓而香、品质佳、耐储藏,销路非常好。”
“人要懂得感恩,现在政策这么好,不能坐在家里等人帮扶,我们要自力更生,好日子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买占明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时间回溯到2016年。因为房屋破损严重、无力翻修,被列入危窑危房等级,买占明家成了全村常住人口中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但他不气馁,在村里的帮助下,开始种植红葱和小杂粮。两年时间,他不仅翻建了新房,还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买占明致富后不忘乡亲们,他免费为大家从中卫拉来红葱种苗,带动同村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脱贫奔小康。今年59岁的买吉红就是其中一位,在买占明的带领下,他起初种了20亩红葱,收入3万多元。尝到甜头的买吉红今年扩大了种植规模,种了50亩红葱,村上还补贴了葱苗。按照去年的价格,今年收入8万元不成问题,仅这一项产业就使他脱了贫。
该村还采取项目扶持、连片规划、技术指导等多种措施,引导和鼓励村民逐年扩大红葱种植面积。2019年,套塘村按照“龙头带动+村社联动”的思路和“支部+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成立润山红葱种植合作社,扶持农户发展红葱产业,全村红葱种植面积达9000亩,总产值达900万元。如今,红葱种植已成为该村规模最大、叫得最响、效益最明显的农业支柱产品。
“现在,村里的红葱种植有了规模,但产业层次还较低,村民还是人工挖葱。村上将积极争取资金,购买机械,提高种植红葱产业水平,让红葱带红老百姓的好日子。”康娟信心满满地说。
杨建福:养牛养羊让咱腰包鼓起来
10月27日,在脱贫户杨建福的牛舍里,5头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我从2017年开始养牛,从最初的两头牛发展到如今的5头牛,期间还卖了两头,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今年44岁的杨建福说。杨建福靠养牛脱了贫,加上自家养牛、养羊和政策性收入,年收入达8万元。
杨建福家里有6口人,学费、生活费,全部开销全指着几亩薄地,杨建福想出门打工出不去,在家又苦于没有致富的门路。
村上打响脱贫攻坚战后,杨建福两口子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了解到最新金融扶贫政策,最高可贷款10万元,还是无息贷款,而且手续简单,不需要提供担保和抵押。在村干部的参谋下,他决定发展行情比较稳定的养牛产业。就这样,杨建福贷了3万元发展起了肉牛养殖。经过3年的发展,杨建福从最初时只有两头母牛,发展到现在的5头牛之多。除金融扶贫外,村上还为他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他将自家的旱地全部种植红葱。通过危房改造项目,杨建福新建起了3间亮堂的瓦房。特别是2018年,村里通上了自来水,听着哗哗的水声,杨建福的媳妇白护花笑着说:“再也不用担心没水了,喝着这水我心里都是甜的。”
“今年羊价好,我打算再买200只羊。这样我就能再多享受一项党的好政策了。”杨建福说。“他说的政策是村里对养殖户每只羊的补贴。”康娟接过话茬说道。“康书记说得对,就是这个政策。牛羊养殖产业让我脱贫致富,干着心里有底气、有奔头。”谈及未来,杨建福充满了信心。
建档立卡户杨建林看到杨建福养牛赚了钱也想试试。他在杨建福的技术指导下购买了两头牛,靠着精心饲养和勤劳也提前退出了贫困户的行列。
“养牛、养羊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打产业,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育肥牛产业的发展势头依旧良好。”康娟说,疫情期间,村里的养牛户每天都精心照料自家的牛,并利用空闲时间上网学习养牛技术。
杨建福的脱贫故事只是该村脱贫户脱贫的一个缩影。如今,该村实现了家家有事做,户户有钱赚,短短几年时间,通过发展产业,贫困户不仅脱了贫,腰包也鼓了起来,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微笑。(记者 周文杰 郭岩 冯荣 冯伟 杨帅)
相关推荐
-
2020/11/06
-
2020/11/03
-
2020/10/28
-
2020/10/27
-
2020/10/27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