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近一年内视察了黄河流域九省区中的六个,考察了黄河生态,思考了黄河治理,系统擘画了黄河流域治水兴水的科学蓝图。
黄河流域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中,黄河流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生态屏障的价值突出。黄河发源于青海玉树的“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最大的水源地,生态价值极其重要。第二,经济功能特征明显。作为“能源流域”的黄河流域,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是我国能源、化工、原材料及基础工业的重要基地。第三,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艰巨。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沿黄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已成为贫困人口较集中的地区。在脱贫攻坚收官战中,这些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
构建流域多元化协同发展机制
黄河流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省区着眼于黄河流域的整体布局,树立“一盘棋”思想。健全科学的协同发展机制,是保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区域比较优势的必经之路。
协同决策。要建立协同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强化沟通协作,形成管理监督合力。一方面,要成立各级工作小组。在中央层面成立黄河流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进行顶层设计;在区域层面建立由黄河流域九省区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区域协同发展联合工作组,推进区域联动和政令通行。另一方面,组织编制专项规划纲要,对沿河各省区进行功能定位,通过地区分工,做好流域整体的专项发展规划。分工应着眼于地区产业、人口等经济发展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以企业为纽带,加强省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协同创新。要积极实现产业创新。通过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产业,通过产业融合、产业集群等产业创新,构建现代黄河产业链,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行的战略目标。
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对当前黄河流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节水、净水技术的发展及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实践创新要求构建以企业、院校为合作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双赢局面,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协同保护。要深入推进上游地区水源涵养。在黄河上游限制或禁止一切不利于水源涵养功能发挥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
要持续开展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稳步推进黄河中上游地区淤地坝拦沙和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积极开展各类型的林草生态修复工程。
要系统推动中下游地区水气土污染同治。中下游地区加强水、气、土污染的综合治理,重点包括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有效阻断面源污染途径。
协同执法。要统筹制定一部综合性法律。以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为出发点,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的协同发展,制定一部集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渔业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综合性法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建立统一的流域综合监管体系。
要建立黄河流域协同监控体系。通过卫星定位、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加强在线监测设施建设,完善遥感遥测监测、重点地区视频监测和执法巡查监测。建立黄河流域的协同信息平台,动态反映流域环境质量、水文状况等情况,实现流域管理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
要探索建立司法保护的协同机制。探索建立全流域河湖司法保护的协同合作机制,积极推进专项行动,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可按流域设立环境司法机构,负责黄河流域内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的检察、审判工作,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司法保障。
协同宣传。要加快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沿黄各省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联合开展黄河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建立具有权威性、动态性的大数据库,逐渐形成沿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文化保护带。
要打造好“黄河文化”品牌,讲好黄河故事。谋划举办黄河文明国际论坛,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提升一批现有黄河类文化节会层次;引进一批国家级节会赛事,多角度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组织举行全媒体旅游峰会。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店和标志性文化景观。
要挖掘展示好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全球全国范围整合资源,开发视听娱乐、演艺观赏等可感知、可互动、可体验的文化产品。还要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健全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体系。完善政府、企业、社会等共同开发建设黄河文化的联动机制,全方位加强对黄河文化建设的统筹协调。(吴忠市委党校 丁雪)
相关推荐
-
2020/11/06
-
2020/11/05
-
2020/11/05
-
2020/11/05
-
2020/11/05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