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保持战略定力办好吴忠的事——市直部门热议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

12月21日,中国共产党吴忠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闭幕。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吴忠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准贯彻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及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部署了未来5年发展重点,布局了2035年远景目标,为奋力谱写吴忠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市直部门负责人表示,要胸怀大局,保持战略定力,找准发展定位,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办好吴忠的事,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2020年,我们在市委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干字为先、实字当头,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推进经济工作落到实处,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区前列,‘十三五’将圆满收官。”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天珍说,“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为吴忠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凝聚了力量。我们将突出政治引领,紧扣《建议》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等一以贯之、全面落实到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中,科学制定好吴忠‘十四五’发展蓝图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确定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任务。在未来发展中,坚持改革创新,把握发展重点;坚持目标导向,抢抓政策机遇;坚持项目带动,厚植发展动能,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切实当好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

“回顾过去,‘十三五’吴忠了不起,2020吴忠不简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马玉祥说,争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作为工信部门,要脚踏实地抓好《建议》在工业领域的细化落实,紧扣《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按照吴忠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精心编制好吴忠市工业“十四五”规划,并根据发展需求,适时编制相关产业的专项规划。要坚决扛起推动吴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责任,更加自觉充分地激发奋斗精神,毫不松懈做好工业领域调转增融“四篇文章”,持续推动工业提质扩量,努力追赶“标兵”,拉开“追兵”,更好地为全市发展强化工业支撑。

“全会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对全市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工作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晓明说,全会提出,我市将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巩固污染治理成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今后,市生态环境局将按照全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确保黄河干流吴忠段水质保持Ⅱ类进Ⅱ类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形成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创新执法监管模式,制定环境违法“黑名单”,实施分类差别化“双随机”监管,对环境信用良好企业减少检查频次,深化网格化环境监管,将环境执法延伸至村、社区一级。实施重大工程,重点从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三个方面,围绕工业炉窑整治、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方面,谋划实施一批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带动引领作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以重大工程支撑规划目标实现,努力推动“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按照全会要求,我们将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拜萍表示,要深入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大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兜牢兜实“三保”底线,集中财力保障民生和重点领域支出,防范化解风险,切实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源”。全会提出,要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建设。市科技局党组书记贺永锋表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先行区”建设中引领和示范支撑作用,着力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创新,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让创新成为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吴忠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改革,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解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借助东西部科技合作,利用好东部地区的技术、人才等优质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创新平台;营造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形成人人参与创新、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的生动局面。(记者 马淑玲 马一萍 丁宝萍 冯荣)

责编:李娜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