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看吴忠app

微信

吴忠官方微信

微博

吴忠官方微博

天真的笑与激动的泪——红寺堡区“折翼天使”的康复梦

“小星(化名),看着卡片跟老师读,爸爸,妈妈。”

“爸、妈。”

“小星,真棒!”

……

1月4日,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残疾人康复中心ST治疗室,康复治疗师马琼正在帮助脑瘫患儿小星恢复语言学习能力。小星那碧波般清澈的眼神,似月牙般上扬的嘴角,让整个治疗室洋溢着淡淡的温馨。

经过近一年的康复训练,6岁的小星恢复状况好于预期,已经具备简单的认知能力。“孩子还小,要给她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争取让她能够独立表达需求性语言。”马琼一边对小星进行康复治疗,一边为家长打气。

吕小布(化名)今年6岁,患有智力残疾,生活无法自理。这些年,妈妈乔红带着吕小布去过许多地方求医,却始终不见好转。为了给孩子进行康复治疗,她甚至长期租住在外地的康复中心附近。高昂的治疗费用和生活成本,让乔红最终选择了“让步”。

2019年11月,红寺堡区新建成的康复中心重燃了乔红母子的“康复梦”。

如今,坚持康复治疗的吕小布已不是那个连爬行都吃力的孩子了。虽然走路还不稳当,但他已在康复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家门口’免费的康复治疗让咱看到了希望。只要有希望,咱就不会放弃。”看着一天天好转的孩子,乔红难掩激动的泪水。

“我们发挥妇幼保健院业务技术优势,对收治的59名脑损伤综合症婴幼儿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大部分患儿已经痊愈出院;对46名0至6岁儿童,采取集体和个体康复训练,大部分患儿有明显好转;对12名7至14岁儿童采取‘一人一策’精准康复,目前康复效果明显。”康复中心主任董永红感慨道,康复中心的建成,确实添补了辖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空白,也点燃了许多农村家庭的希望。

专业机构和人员缺乏,群众康复意识淡薄,不仅让红寺堡区“折翼天使”们延误了康复的最佳时期,也无法满足辖区群众就近康复治疗的需求。

针对这一短板弱项,红寺堡区聚焦残疾人康复服务领域,建成了残疾人康复中心,打造“医康结合,以医养康”运行模式,扎实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救助。该区还对辖区残疾儿童进行全面摸排,落实康复救助资金,实施康复救助项目,确保残疾儿童能够享受全面优质的康复救助服务。(记者 谷刚 贾丽)

责编:王艳蕊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

取消
确定

最小化

最大化